科举兴家:唐瑾他天生好命 第144节(2 / 4)
秦师爷这才把烧掉的那封信背了一遍,唐爷爷连忙感谢他,最后又把那信交还给了他,并道:“小人一介平民,受不起县尊写信问候。”
秦师爷一怔,笑着接过,也不要唐爷爷送的银子,就出了唐家。
回到了县衙里,秦师爷把这事说了,评价道:“这唐大人的祖父虽是一介布衣,却是心思通透的很。”
县令应禹海点头,也才觉得不妥:“这不年不节的,我没事给他写信确实不对,被知道了会引人怀疑是不是与县试有关,更是不妥。他没把信烧了却是还给我,更是不得了。”
秦师爷也很赞同:“他烧没烧了信我们并不知道,把信还给我们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心思的慎密,知道他稳妥可靠,这样以后再有什么事我们也敢给唐家报信。”
应禹海沉吟着点头:“嘴里传话毕竟不稳妥,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就有不同,他这样行事,便是告诉我们,以后有事就算我写进了信里也不怕,他识趣儿的很,会把信还回来,不会给我们添麻烦。”
“言传身教之下,这唐大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难怪连俞大人都对他青眼有加,真是前途无量。”秦师爷也跟着点评。
应禹海点头,要不是唐瑾救了太子有前途,又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俞大人的青眼,自己是俞大人这一派得了吩咐要照顾着唐家,他也不想多管闲事去通风报信。
坏左家的事,就是不给汉王面子啊。
汉王那是去年差点就当了皇帝的人啊。
只是……
“这样看来,左家来查唐家定是有什么因由。”
秦师爷笑了笑:“这搅合进去了可不好,咱们管他什么因由,只是不知道。万一真要有什么也不关我们的事。”
应禹海便把这事扔过脑,不再想了。
其实唐爷爷并没有两人说的这样想这么多,他只是真心待人行事小心,觉得信留在唐家不妥当罢了。
他还信的行为,不像应禹海和秦师爷说的那样脑子里有清晰的条理,只是凭着处理事务的经验来做的。
秦师爷走了以后,唐爷爷自己坐在堂屋里想了一阵,也没想出来他们唐家跟京城汉王的外公左家有什么瓜葛。
他把孙子唐瑾和儿子回来时在路上写的京城事儿的两本小册子拿出来翻了翻,也没见里边跟左家有什么牵扯,就想去问弟弟是不是以前有什么关系。
他们兄弟两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在京城生活过,或许他弟会记得一点他娘以前说过的什么事。
不过想起他弟媳那性子,觉得这事还是隐秘一点不要被家里人知道的好。再想着自己的记性也不差,他不记得他弟十有八九也不会记得,也就没找。
最后,唐爷爷叫来了唐三叔,又详细的问了一下他在京城里发生过的事,和册子上记着的事一比,只有少的没有多的,也没听说有关左家的事儿,就皱着眉。
唐三叔疑惑的问:“爹,出了啥事儿?”
唐爷爷一抬眼,没好气的问:“你书都背好了?这次下场能考个童生回来?”
唐三叔心里立刻紧张了起来,想起他们唐家好不容易“解了咒”,他们兄弟能下场考试了,别说童生了,连县试能不能过都还不知道,连忙跑去温书去了。
凶走了二儿子,唐爷爷又叫了刚回来的大儿子唐转,问起了他陪唐瑾考试时在京里的见闻,也没听说到跟什么左家有牵扯的地方。
唐转如此被问,早就猜到家里有什么事了,询问着:“爹,这是出了啥事儿?”
唐爷爷考虑了一下,这才把县令叫人来报信的事儿说了,唐转听了以后也是莫名其妙:“没跟左家有什么来往啊,更别说汉王了,左家查我们家干什么?”
找不出头绪来,唐爷爷便道:“汉王曾和陛下争皇位,我们家又和太子关系好,不管左家查我们家有什么原因,十有七八不是什么好事儿。”
唐转也认同这个想法。
这时候家里人叫他们吃晚饭,吃过饭以后,唐爷爷把家里成了亲的男人都集中在了堂屋里,对着他们道: ↑返回顶部↑
秦师爷一怔,笑着接过,也不要唐爷爷送的银子,就出了唐家。
回到了县衙里,秦师爷把这事说了,评价道:“这唐大人的祖父虽是一介布衣,却是心思通透的很。”
县令应禹海点头,也才觉得不妥:“这不年不节的,我没事给他写信确实不对,被知道了会引人怀疑是不是与县试有关,更是不妥。他没把信烧了却是还给我,更是不得了。”
秦师爷也很赞同:“他烧没烧了信我们并不知道,把信还给我们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心思的慎密,知道他稳妥可靠,这样以后再有什么事我们也敢给唐家报信。”
应禹海沉吟着点头:“嘴里传话毕竟不稳妥,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就有不同,他这样行事,便是告诉我们,以后有事就算我写进了信里也不怕,他识趣儿的很,会把信还回来,不会给我们添麻烦。”
“言传身教之下,这唐大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难怪连俞大人都对他青眼有加,真是前途无量。”秦师爷也跟着点评。
应禹海点头,要不是唐瑾救了太子有前途,又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俞大人的青眼,自己是俞大人这一派得了吩咐要照顾着唐家,他也不想多管闲事去通风报信。
坏左家的事,就是不给汉王面子啊。
汉王那是去年差点就当了皇帝的人啊。
只是……
“这样看来,左家来查唐家定是有什么因由。”
秦师爷笑了笑:“这搅合进去了可不好,咱们管他什么因由,只是不知道。万一真要有什么也不关我们的事。”
应禹海便把这事扔过脑,不再想了。
其实唐爷爷并没有两人说的这样想这么多,他只是真心待人行事小心,觉得信留在唐家不妥当罢了。
他还信的行为,不像应禹海和秦师爷说的那样脑子里有清晰的条理,只是凭着处理事务的经验来做的。
秦师爷走了以后,唐爷爷自己坐在堂屋里想了一阵,也没想出来他们唐家跟京城汉王的外公左家有什么瓜葛。
他把孙子唐瑾和儿子回来时在路上写的京城事儿的两本小册子拿出来翻了翻,也没见里边跟左家有什么牵扯,就想去问弟弟是不是以前有什么关系。
他们兄弟两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在京城生活过,或许他弟会记得一点他娘以前说过的什么事。
不过想起他弟媳那性子,觉得这事还是隐秘一点不要被家里人知道的好。再想着自己的记性也不差,他不记得他弟十有八九也不会记得,也就没找。
最后,唐爷爷叫来了唐三叔,又详细的问了一下他在京城里发生过的事,和册子上记着的事一比,只有少的没有多的,也没听说有关左家的事儿,就皱着眉。
唐三叔疑惑的问:“爹,出了啥事儿?”
唐爷爷一抬眼,没好气的问:“你书都背好了?这次下场能考个童生回来?”
唐三叔心里立刻紧张了起来,想起他们唐家好不容易“解了咒”,他们兄弟能下场考试了,别说童生了,连县试能不能过都还不知道,连忙跑去温书去了。
凶走了二儿子,唐爷爷又叫了刚回来的大儿子唐转,问起了他陪唐瑾考试时在京里的见闻,也没听说到跟什么左家有牵扯的地方。
唐转如此被问,早就猜到家里有什么事了,询问着:“爹,这是出了啥事儿?”
唐爷爷考虑了一下,这才把县令叫人来报信的事儿说了,唐转听了以后也是莫名其妙:“没跟左家有什么来往啊,更别说汉王了,左家查我们家干什么?”
找不出头绪来,唐爷爷便道:“汉王曾和陛下争皇位,我们家又和太子关系好,不管左家查我们家有什么原因,十有七八不是什么好事儿。”
唐转也认同这个想法。
这时候家里人叫他们吃晚饭,吃过饭以后,唐爷爷把家里成了亲的男人都集中在了堂屋里,对着他们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