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81节(2 / 4)
在宣布完改年号的圣旨之后,赵璨当即下了另一道出人意料的旨意——要求大臣们廷议,推选出一人补入政事堂中。
许悠回到江南之后,政事堂中便有一个位置空出来了。原本的副相吴旭之成为首相,但他本人并不是那种能镇得住场的性格,虽然能力不错,但只适合为副,很难在政事堂占据主导地位。
除此之外,其他几位宰执各有各的问题,都河很难成为中心人物。
这也是赵璨之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并没有遭到来自朝臣们的抵抗的原因之一。毕竟相权难以集中,自然不能起到制衡皇权的作用。
虽然这样看似对自己有利,但实际上赵璨却并不这样认为。相权如果长时间空缺,很有可能导致失衡,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所以为今之计,当然是要重新增加一个人进入政事堂,并且取得主导地位。
这个人自然最好是赞同赵璨这些政策和变革的。
虽然实际上这也是朝臣们的需求,但是由赵璨发出圣旨,而且是在这个时候,的确是有些出人意料的。毕竟元旦朝会,通常来说都指挥颁布一些恩旨,大赦天下、加官进爵之类的。
赵璨的不走寻常路,的确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的朝堂上,实际上是有些“青黄不接”的。因为在先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才,所以实际上掌控朝堂的,都是宣宗皇帝时留下的人,如许悠、何猷君等。虽然现在他们已经不在朝堂上了,但却仍旧没有能够继任的人选。
有资历的没有能力,有能力的资历不足……以至于最后廷推出来的人中,好几个都是纯粹凑数的。
在这些人之中,冯璋虽然入朝的时间很短,但因为盛名传遍天下,而且入朝之后,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反倒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最后赵璨御笔钦点,将教育部部长冯璋选入了政事堂中。
这个结果有些出人预料。
不过因为是廷推出来的人选,朝臣们虽然有些蒙,但是也说不出什么不对来。毕竟赵璨是按照程序来办,人也是大家一起推选出来的。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赵璨的用意。因为在进入政事堂之后,冯璋跟赵璨配合默契,很快就彻底掌控住了政事堂。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令人心惊,但同时也在朝臣们心中建立起了赵璨本人的权威。
他的风格跟先帝截然不同,虽然年轻,但却绝对不能够小觑。
对于绝大多数朝臣来说,帝王强势且能力出众,其实是一件好事。追随这样一位帝王,总比追随那种没什么能力,只会一味守成的皇帝要强得多。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那也要买的人识货才让人愉快啊!
但是对另外一小部分人来说,赵璨的专横独断,势必会让他们手中的权柄受到影响。他们更喜欢皇帝什么都不管,让他们随心所欲的去做事。这种变化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十分糟糕的。
但不论朝臣们怎样想,事情都已经成了定局,他们也只能够适应赵璨的风格。
安平元年的前两个月,就在这种相互适应之中飞快过去。进入三月之后,春闱的事情便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这是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科考,取中的进士们,将来注定都会成为安平年间的中流砥柱,因为他们受到新政的影响较多,更容易被新皇信任并倚重。
这一科一共取中三百多名,其中一甲三人,二甲一百一十人,余者都只列入三甲。
真正让朝臣们吃惊的是之后放官的过程,按理说除了一甲三名和二甲前十名能够留在京城之外,其余人等都会被外放到个县之中,或者为下县县令,或者为上县县丞,之后在按照转官的流程慢慢熬资历。
在这些人之中,能够脱颖而出重新回到京城,成为升朝官甚至进入跨过五品这个大官,成为朝中重臣的人,最终不会超过二十个。而这二十人之中,最后能够登阁拜相,进入政事堂,为君王辅佐的,仅有一二人,又或许一个也没有。
然而这一年,除了前面十三人留在京中之外,还有四个人被选入本初殿书记处。
这个“书记处”究竟是做什么的,一开始简直没有人明白。但是不管怎样,前面带着“本初殿”三个字,就足够说明这个位置的特殊了。
翰林院为什么清贵?无非因为不涉庶务,又是天子近臣。但是这个书记处看上去比翰林院可近多了。
所以这个消息已经公布,就引起了这一批进士们的议论。那四个被选中的幸运儿,一时间不知接收了多少羡慕嫉妒恨的眼神。
不过等弄明白这就是司礼监改组之后成立的机构,里面还有一半的成员是太监时,之前的羡慕嫉妒就变成了酸溜溜的语言。文人嘛,万般皆下品,何况还是身体有残缺的内侍?虽然对于这个位置仍然眼红,但已经不妨碍他们对幸运儿说几句酸话。
就连四个幸运被选中的人选,心情也颇为复杂。要说不高兴是假的,但是身处那个位置,若是把握不好,很容易就会成为佞幸之辈,为人所诟病,认为德行有亏。
平安暂时顾不上这些新同事们的心理问题,他正在给张东远送行。
司礼监改组之后,就是由他领头了,职务也会有新的规定。所以张东远顺势辞去了掌印太监的位职位,要出宫回家养老了。 ↑返回顶部↑
许悠回到江南之后,政事堂中便有一个位置空出来了。原本的副相吴旭之成为首相,但他本人并不是那种能镇得住场的性格,虽然能力不错,但只适合为副,很难在政事堂占据主导地位。
除此之外,其他几位宰执各有各的问题,都河很难成为中心人物。
这也是赵璨之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并没有遭到来自朝臣们的抵抗的原因之一。毕竟相权难以集中,自然不能起到制衡皇权的作用。
虽然这样看似对自己有利,但实际上赵璨却并不这样认为。相权如果长时间空缺,很有可能导致失衡,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所以为今之计,当然是要重新增加一个人进入政事堂,并且取得主导地位。
这个人自然最好是赞同赵璨这些政策和变革的。
虽然实际上这也是朝臣们的需求,但是由赵璨发出圣旨,而且是在这个时候,的确是有些出人意料的。毕竟元旦朝会,通常来说都指挥颁布一些恩旨,大赦天下、加官进爵之类的。
赵璨的不走寻常路,的确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的朝堂上,实际上是有些“青黄不接”的。因为在先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才,所以实际上掌控朝堂的,都是宣宗皇帝时留下的人,如许悠、何猷君等。虽然现在他们已经不在朝堂上了,但却仍旧没有能够继任的人选。
有资历的没有能力,有能力的资历不足……以至于最后廷推出来的人中,好几个都是纯粹凑数的。
在这些人之中,冯璋虽然入朝的时间很短,但因为盛名传遍天下,而且入朝之后,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反倒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最后赵璨御笔钦点,将教育部部长冯璋选入了政事堂中。
这个结果有些出人预料。
不过因为是廷推出来的人选,朝臣们虽然有些蒙,但是也说不出什么不对来。毕竟赵璨是按照程序来办,人也是大家一起推选出来的。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赵璨的用意。因为在进入政事堂之后,冯璋跟赵璨配合默契,很快就彻底掌控住了政事堂。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令人心惊,但同时也在朝臣们心中建立起了赵璨本人的权威。
他的风格跟先帝截然不同,虽然年轻,但却绝对不能够小觑。
对于绝大多数朝臣来说,帝王强势且能力出众,其实是一件好事。追随这样一位帝王,总比追随那种没什么能力,只会一味守成的皇帝要强得多。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那也要买的人识货才让人愉快啊!
但是对另外一小部分人来说,赵璨的专横独断,势必会让他们手中的权柄受到影响。他们更喜欢皇帝什么都不管,让他们随心所欲的去做事。这种变化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十分糟糕的。
但不论朝臣们怎样想,事情都已经成了定局,他们也只能够适应赵璨的风格。
安平元年的前两个月,就在这种相互适应之中飞快过去。进入三月之后,春闱的事情便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这是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科考,取中的进士们,将来注定都会成为安平年间的中流砥柱,因为他们受到新政的影响较多,更容易被新皇信任并倚重。
这一科一共取中三百多名,其中一甲三人,二甲一百一十人,余者都只列入三甲。
真正让朝臣们吃惊的是之后放官的过程,按理说除了一甲三名和二甲前十名能够留在京城之外,其余人等都会被外放到个县之中,或者为下县县令,或者为上县县丞,之后在按照转官的流程慢慢熬资历。
在这些人之中,能够脱颖而出重新回到京城,成为升朝官甚至进入跨过五品这个大官,成为朝中重臣的人,最终不会超过二十个。而这二十人之中,最后能够登阁拜相,进入政事堂,为君王辅佐的,仅有一二人,又或许一个也没有。
然而这一年,除了前面十三人留在京中之外,还有四个人被选入本初殿书记处。
这个“书记处”究竟是做什么的,一开始简直没有人明白。但是不管怎样,前面带着“本初殿”三个字,就足够说明这个位置的特殊了。
翰林院为什么清贵?无非因为不涉庶务,又是天子近臣。但是这个书记处看上去比翰林院可近多了。
所以这个消息已经公布,就引起了这一批进士们的议论。那四个被选中的幸运儿,一时间不知接收了多少羡慕嫉妒恨的眼神。
不过等弄明白这就是司礼监改组之后成立的机构,里面还有一半的成员是太监时,之前的羡慕嫉妒就变成了酸溜溜的语言。文人嘛,万般皆下品,何况还是身体有残缺的内侍?虽然对于这个位置仍然眼红,但已经不妨碍他们对幸运儿说几句酸话。
就连四个幸运被选中的人选,心情也颇为复杂。要说不高兴是假的,但是身处那个位置,若是把握不好,很容易就会成为佞幸之辈,为人所诟病,认为德行有亏。
平安暂时顾不上这些新同事们的心理问题,他正在给张东远送行。
司礼监改组之后,就是由他领头了,职务也会有新的规定。所以张东远顺势辞去了掌印太监的位职位,要出宫回家养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