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百万雄师过大江(1 / 2)
养病中的赵继统被李宗仁紧急请往南京国防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当他赶到时李宗仁、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蔡文治(原国防部四厅厅长,主管美援,后被调任作战厅厅长)等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已经开始了作战会议。
面对人民解放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虽然下野、但仍手握实权的蒋介石,幻想着凭借“不可逾越的天堑长江”,做起了南北分治的美梦。
李宗仁说:“军事上发展到今天这步田地,需要守江,把我们的命运寄托在长江天险之上,虽已属下策,但是我们毕竟还有强大的空军和数十艘军舰,这些是我们的长处,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共军未必可以飞渡长江。”
参谋总长看看作战厅厅长蔡文治说:“先说说你们作战厅的计划。”
蔡文治说:“我军江防主力应当自南京向上下游延伸,因为这一段长江江面较窄,北岸支流甚多,共军所征集预备渡江的民船,多藏于这些河湾之内。至于江阴以下长江江面极宽,江北又无支河,共军不易偷渡。”
就在蔡文治走到江防作战地图前,还要继续讲解时,京(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断然打断他的话:“这一方案根本行不通,它违背了总裁的意图。”
汤恩伯说:“我认为,应把主力集中于江阴以下,以上海为据点。至于南京上下游,只留少数部队应付应付就可以了。”
此言一出,四座哗然。顾祝同说:“守上海,而不守长江,此乃下策。”
李宗仁说:“汤司令可否重新考虑?”
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汤恩伯手握上自江西湖口,下至上海的45万大军。蒋介石给他制定的京沪地区的作战方针是:以长江防线为外围,以沪杭三角地带为重点,以淞沪为核心,采取持久防御方针,最后坚守淞沪,以台湾支援淞沪,然后待机反攻。
这个作战方针,李宗仁等人并不知道。汤恩伯想都没想,拒绝李宗仁说:“这是总裁的方案,我必须执行!”
蔡文治实在忍无可忍,对汤恩伯说:“就战略、战术来看,我想不论中外军事家都不会认为放弃长江而守上海是正确的。现在代总统、顾参谋总长都同意我们作战厅的方案,为什么你独持异议?”
汤恩伯还是把蒋介石抬了出来:“我不管别人,总裁吩咐怎么做就怎么做!”
蔡文治顶了汤恩伯一句:“总裁已经下野了,你还拿大帽子来压人,违抗参谋总长的作战计划,如果敌人过江,你能守得住上海吗?”
汤恩伯根本不把蔡文治放在眼里,把桌子一拍,大声嘶吼道:“你蔡文治是什么东西?!什么守江不守江,我枪毙你再说,我枪毙你再说……”
说完,汤恩伯把文件一推,便冲出会场,扬长而去。李宗仁在事后说道:“蒋先生最不可恕的干预,便是他破坏了**的江防计划,蒋先生原非将才,东北及徐蚌二役可说是他亲自指挥垮了的。当时我和白崇禧力争,徐蚌之战应本着‘守江必先守淮’的传统原则作战,而蒋不听,硬要在徐州四战之地与共军作战,卒至一败涂地。此次守江,虽属下策,但是我们空有强大的空军和数十艘军舰为共军所无,若善加利用,共军亦未必可以飞渡长江。无奈蒋先生无意守江,却要守上海一座死城。执行他这错误战略的,便是他最宠信而实际最脓包的汤恩伯。”
赵继统将此次会议纪要,以及汤恩伯的最新动态发给了李克农“就在李宗仁指示南京卫戍总部制订防守南京的计划,并令国防部拨款构筑防御工事之时,汤恩伯已在秘密地将江宁要塞的大炮拆运上海。”
“在南京孝陵卫的汤恩伯总部指挥所,经常控制着一二百辆卡车,准备随时离开,并没有死守南京的打算···”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草案》上签字,蒋介石和李宗仁等要划江而治,要以长江天险阻止解放军的进攻,派重兵防守南岸,并建立防御工事。派汤恩伯守长江下游,白崇禧守长江中游。
4月21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当解放军开始渡江时,国军的江防体系顷刻间土崩瓦解。一方面是解放军实力强大,指挥正确,作战勇敢。另一方面是国军没有认真抵抗。
本来信誓旦旦要守长江,可是又时刻想着保存实力,想着万一失败后往哪里跑。在下游方面,解放军渡江之前,以经下野的蒋介石命汤恩伯从长江抽调兵力部署沪杭防御圈,保护他从上海往台湾运送金银财宝。
在中游方面,本来白崇禧坐镇武汉,要阻止解放军渡江,可是解放军真的渡江,他马上就往后撤,生怕部队被歼灭,一撤再撤,最后撤到广西老家。
东南和两广被解放军解放后,蒋介石又要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割据西南,可是当解放军进攻时,又避免与解放军决战,尽量后撤,结果落的个被全歼的下场。
当时国军各派系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够打败解放军,只寄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出兵援助。所以他们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在下一轮的权力争夺中,增加自己的筹码。
保存实力,是新老军阀们的一贯做法。既然是军阀,就有这一特性,在国军的最后关头,包括老蒋在内的各派系仍然保持这一特性。
4月2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35军104师312团在师参谋长张绍安的率领下,在起义警察及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高举着红旗,向总统府飞奔而去。
“我们刚到总统府门口,就有几个人很配合地把门打开了。”
“战士们鱼贯而入。”
“到处散落着相片、文件和各种书报”。 ↑返回顶部↑
面对人民解放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虽然下野、但仍手握实权的蒋介石,幻想着凭借“不可逾越的天堑长江”,做起了南北分治的美梦。
李宗仁说:“军事上发展到今天这步田地,需要守江,把我们的命运寄托在长江天险之上,虽已属下策,但是我们毕竟还有强大的空军和数十艘军舰,这些是我们的长处,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共军未必可以飞渡长江。”
参谋总长看看作战厅厅长蔡文治说:“先说说你们作战厅的计划。”
蔡文治说:“我军江防主力应当自南京向上下游延伸,因为这一段长江江面较窄,北岸支流甚多,共军所征集预备渡江的民船,多藏于这些河湾之内。至于江阴以下长江江面极宽,江北又无支河,共军不易偷渡。”
就在蔡文治走到江防作战地图前,还要继续讲解时,京(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断然打断他的话:“这一方案根本行不通,它违背了总裁的意图。”
汤恩伯说:“我认为,应把主力集中于江阴以下,以上海为据点。至于南京上下游,只留少数部队应付应付就可以了。”
此言一出,四座哗然。顾祝同说:“守上海,而不守长江,此乃下策。”
李宗仁说:“汤司令可否重新考虑?”
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汤恩伯手握上自江西湖口,下至上海的45万大军。蒋介石给他制定的京沪地区的作战方针是:以长江防线为外围,以沪杭三角地带为重点,以淞沪为核心,采取持久防御方针,最后坚守淞沪,以台湾支援淞沪,然后待机反攻。
这个作战方针,李宗仁等人并不知道。汤恩伯想都没想,拒绝李宗仁说:“这是总裁的方案,我必须执行!”
蔡文治实在忍无可忍,对汤恩伯说:“就战略、战术来看,我想不论中外军事家都不会认为放弃长江而守上海是正确的。现在代总统、顾参谋总长都同意我们作战厅的方案,为什么你独持异议?”
汤恩伯还是把蒋介石抬了出来:“我不管别人,总裁吩咐怎么做就怎么做!”
蔡文治顶了汤恩伯一句:“总裁已经下野了,你还拿大帽子来压人,违抗参谋总长的作战计划,如果敌人过江,你能守得住上海吗?”
汤恩伯根本不把蔡文治放在眼里,把桌子一拍,大声嘶吼道:“你蔡文治是什么东西?!什么守江不守江,我枪毙你再说,我枪毙你再说……”
说完,汤恩伯把文件一推,便冲出会场,扬长而去。李宗仁在事后说道:“蒋先生最不可恕的干预,便是他破坏了**的江防计划,蒋先生原非将才,东北及徐蚌二役可说是他亲自指挥垮了的。当时我和白崇禧力争,徐蚌之战应本着‘守江必先守淮’的传统原则作战,而蒋不听,硬要在徐州四战之地与共军作战,卒至一败涂地。此次守江,虽属下策,但是我们空有强大的空军和数十艘军舰为共军所无,若善加利用,共军亦未必可以飞渡长江。无奈蒋先生无意守江,却要守上海一座死城。执行他这错误战略的,便是他最宠信而实际最脓包的汤恩伯。”
赵继统将此次会议纪要,以及汤恩伯的最新动态发给了李克农“就在李宗仁指示南京卫戍总部制订防守南京的计划,并令国防部拨款构筑防御工事之时,汤恩伯已在秘密地将江宁要塞的大炮拆运上海。”
“在南京孝陵卫的汤恩伯总部指挥所,经常控制着一二百辆卡车,准备随时离开,并没有死守南京的打算···”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草案》上签字,蒋介石和李宗仁等要划江而治,要以长江天险阻止解放军的进攻,派重兵防守南岸,并建立防御工事。派汤恩伯守长江下游,白崇禧守长江中游。
4月21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当解放军开始渡江时,国军的江防体系顷刻间土崩瓦解。一方面是解放军实力强大,指挥正确,作战勇敢。另一方面是国军没有认真抵抗。
本来信誓旦旦要守长江,可是又时刻想着保存实力,想着万一失败后往哪里跑。在下游方面,解放军渡江之前,以经下野的蒋介石命汤恩伯从长江抽调兵力部署沪杭防御圈,保护他从上海往台湾运送金银财宝。
在中游方面,本来白崇禧坐镇武汉,要阻止解放军渡江,可是解放军真的渡江,他马上就往后撤,生怕部队被歼灭,一撤再撤,最后撤到广西老家。
东南和两广被解放军解放后,蒋介石又要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割据西南,可是当解放军进攻时,又避免与解放军决战,尽量后撤,结果落的个被全歼的下场。
当时国军各派系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够打败解放军,只寄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出兵援助。所以他们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在下一轮的权力争夺中,增加自己的筹码。
保存实力,是新老军阀们的一贯做法。既然是军阀,就有这一特性,在国军的最后关头,包括老蒋在内的各派系仍然保持这一特性。
4月2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35军104师312团在师参谋长张绍安的率领下,在起义警察及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高举着红旗,向总统府飞奔而去。
“我们刚到总统府门口,就有几个人很配合地把门打开了。”
“战士们鱼贯而入。”
“到处散落着相片、文件和各种书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