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9 章(1 / 2)
这是一个让人难忘的中秋, 是一个划时代的中秋, 是一个变革的中秋。不过最后一条, 大家都是在很久之后才体会到的。
不是因为在中秋前一天, 皇帝没有争求朝臣的意见, 一力主张设立监察处, 以原御史台、都察院两处人马为基础, 监察百官。也不用朝臣举荐,皇帝亲自宣布由平郡王出任正史,副史由原都察院副史孙坚担任。
而是因为在城门处, 忽然出现了一条笔直的、平坦的、通向远方的大路。没有人见过修这路的材料,走过的人却说,比起石板铺成的路还要平, 除了十来丈远有条小缝外, 根本看不出是人为的痕迹。
其实前段时间在西门出城的人都已经发现,在原来的路旁, 支起了长长的布帏, 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也有靠近路边的田地被人悄悄买下, 只是买家分散, 并未引起注意。
谁知就在中秋前一天早晨, 这路旁的布帏突然被全部撤掉, 就露出了里面的真面目。最初看到的人,除了震憾还是震憾,都不知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有些老人只当是神迹, 就要焚香跪拜。
此时西门里却出来了一辆马车, 车子一下子就驶上了那大家不知做何用途的东西上。只听马蹄得得声清脆悦耳,车轮滚滚处滑动顺遂。
竟是路,这样平坦的,光滑的东西,竟是路!
大家忍着好奇,只看着那辆车在路上来来去去。再一时,车子停下后,才从里面下来了一个人,有认识的人小声道:“是鼎国公。”
这位国公大人可是大名鼎鼎,只说他发明的碳笔与种出来的土豆与玉米,已经让他家喻户晓。今天他第一个驶上路面,莫不是?
就有胆大的人远远地问道:“国公爷,这路小的们能走不能?”
贾赦也远远地答道:“能,怎么不能,修了路不就是让大家走的。”
得了这一声,就有大胆的人,小心地也踏到路面之上,只觉得脚下之踏实、平坦,是生平不曾得过的体验。有了带头之人,跟着的人也就多了,一时人唤人,人拉人,把一个路面站得满满当当。
也有胆子更大些的人,沿着这路走了走,只觉得这路通到了天边,再没有尽头。
此时贾赦正看着一脸求表扬的李管事:“不是说两边分开修吗,怎么这里完工得这样快?”
虽然贾赦嘴上没说,可是那弯弯的嘴角,怎么也不象生气的样子,李管事自觉有了底气:“虽然国公爷您说要两面一起修,可是我们想着,过了中秋您不是还得到庄子上去。反正这边也不差几里,干脆直接修完,省得下次您去时还得吃灰。”
反正路已经修了,大家也都见到了,贾赦也只好收了人家的这份好心。只是如今此路一出,怕是皇帝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离轻闲的日子是越来越远了。
“好了,”贾赦对着李管事道:“把庄子给老爷守严实了,里面的人不得私自外出知不知道?”要是秘密外泄得太早,可是不利于自己的赚钱大计。
李管事就点点头:“国公爷放心。别看庄子里的人多,可是除了那些兵,都是咱们自己的人。再说那配方,小崔已经收得他自己都快找不到了。”
听他说得诙谐,贾赦也是一笑,嘱咐了人要给庄子上的人发些赏钱,中秋日好生歇上一天过个节,自己也就要进宫去了。
“国公爷,”李管事又想起一事:“那位贾蔷,国公爷可有什么安排没有?”
不想此时李管事提到这个人,贾赦就有些不解地等着他说下去。只听李管事道:“那小子力气虽然小了些,可是脑子却不慢。时不长的还能出几个小点子。”想到贾蔷出的那几个点子他就是一乐,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都是想法子偷懒的点子。
听说贾蔷也能出点子,贾赦也有些高兴,能用脑子的,总比出傻力气的人多些用处:“要是你们看着他还成,只管让他管些小事。只是那人是一惯会偷懒的,你们还得小心些别着了他的道。到时要是把人都给你们带歪了,有你们哭的时候。”
打发了李管事,贾赦立时上了马车,向皇宫而去。反正早晚都是走上这一糟,还不如自己主动一些,能多得些好处。
一进大明宫,他就冲着太上皇道:“太上皇,我来接您了。”
太上皇有些不解地看着眼前兴奋的人,不知道又要作什么妖。贾赦冲着太上皇就是个乐,笑得那叫一个灿烂:“我不是说过要给您修一条不颠的路吗?如今已经修成了,走,走,走,去看看。”
让他说得心动,好在太上皇还知道自己是不能轻易出宫之人,就让人去看看皇帝可上完早朝没有。
皇帝早朝上已经得知了京城西门外,出现了一条不知道什么材料修成的路,觉得十有八九就是贾赦曾经描绘的那个什么水泥路。待太上皇来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定是这人自己进宫向太上皇表功来了。
于是太上皇与皇帝二人亲自出宫验视这亘古第一条水泥路,一时成了京中盛事。别说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就是平民百姓,谁还不要看个稀罕。不能抢了太上皇与皇帝的风头,可是那路就在那里,怎么也得亲自走上一走才算是不枉此生不是。
等京中人家对水泥路的热度退下,再看自己平日走的那路,可就要多不顺眼有多不顺眼了。平日还觉得天子脚下,路已经够平了,够宽了,可是与人家水泥路一比,那是完全不够看呀。
听说了没有,人家那路走上去,是一个灰星都不起,早起穿双新鞋上去走,等到了天黑,鞋面上都不带挂土的。还有前两天下雨,城里的路面上又是泥又是水,可是人家那水泥路上愣是不见一点泥呀。 ↑返回顶部↑
不是因为在中秋前一天, 皇帝没有争求朝臣的意见, 一力主张设立监察处, 以原御史台、都察院两处人马为基础, 监察百官。也不用朝臣举荐,皇帝亲自宣布由平郡王出任正史,副史由原都察院副史孙坚担任。
而是因为在城门处, 忽然出现了一条笔直的、平坦的、通向远方的大路。没有人见过修这路的材料,走过的人却说,比起石板铺成的路还要平, 除了十来丈远有条小缝外, 根本看不出是人为的痕迹。
其实前段时间在西门出城的人都已经发现,在原来的路旁, 支起了长长的布帏, 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也有靠近路边的田地被人悄悄买下, 只是买家分散, 并未引起注意。
谁知就在中秋前一天早晨, 这路旁的布帏突然被全部撤掉, 就露出了里面的真面目。最初看到的人,除了震憾还是震憾,都不知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有些老人只当是神迹, 就要焚香跪拜。
此时西门里却出来了一辆马车, 车子一下子就驶上了那大家不知做何用途的东西上。只听马蹄得得声清脆悦耳,车轮滚滚处滑动顺遂。
竟是路,这样平坦的,光滑的东西,竟是路!
大家忍着好奇,只看着那辆车在路上来来去去。再一时,车子停下后,才从里面下来了一个人,有认识的人小声道:“是鼎国公。”
这位国公大人可是大名鼎鼎,只说他发明的碳笔与种出来的土豆与玉米,已经让他家喻户晓。今天他第一个驶上路面,莫不是?
就有胆大的人远远地问道:“国公爷,这路小的们能走不能?”
贾赦也远远地答道:“能,怎么不能,修了路不就是让大家走的。”
得了这一声,就有大胆的人,小心地也踏到路面之上,只觉得脚下之踏实、平坦,是生平不曾得过的体验。有了带头之人,跟着的人也就多了,一时人唤人,人拉人,把一个路面站得满满当当。
也有胆子更大些的人,沿着这路走了走,只觉得这路通到了天边,再没有尽头。
此时贾赦正看着一脸求表扬的李管事:“不是说两边分开修吗,怎么这里完工得这样快?”
虽然贾赦嘴上没说,可是那弯弯的嘴角,怎么也不象生气的样子,李管事自觉有了底气:“虽然国公爷您说要两面一起修,可是我们想着,过了中秋您不是还得到庄子上去。反正这边也不差几里,干脆直接修完,省得下次您去时还得吃灰。”
反正路已经修了,大家也都见到了,贾赦也只好收了人家的这份好心。只是如今此路一出,怕是皇帝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离轻闲的日子是越来越远了。
“好了,”贾赦对着李管事道:“把庄子给老爷守严实了,里面的人不得私自外出知不知道?”要是秘密外泄得太早,可是不利于自己的赚钱大计。
李管事就点点头:“国公爷放心。别看庄子里的人多,可是除了那些兵,都是咱们自己的人。再说那配方,小崔已经收得他自己都快找不到了。”
听他说得诙谐,贾赦也是一笑,嘱咐了人要给庄子上的人发些赏钱,中秋日好生歇上一天过个节,自己也就要进宫去了。
“国公爷,”李管事又想起一事:“那位贾蔷,国公爷可有什么安排没有?”
不想此时李管事提到这个人,贾赦就有些不解地等着他说下去。只听李管事道:“那小子力气虽然小了些,可是脑子却不慢。时不长的还能出几个小点子。”想到贾蔷出的那几个点子他就是一乐,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都是想法子偷懒的点子。
听说贾蔷也能出点子,贾赦也有些高兴,能用脑子的,总比出傻力气的人多些用处:“要是你们看着他还成,只管让他管些小事。只是那人是一惯会偷懒的,你们还得小心些别着了他的道。到时要是把人都给你们带歪了,有你们哭的时候。”
打发了李管事,贾赦立时上了马车,向皇宫而去。反正早晚都是走上这一糟,还不如自己主动一些,能多得些好处。
一进大明宫,他就冲着太上皇道:“太上皇,我来接您了。”
太上皇有些不解地看着眼前兴奋的人,不知道又要作什么妖。贾赦冲着太上皇就是个乐,笑得那叫一个灿烂:“我不是说过要给您修一条不颠的路吗?如今已经修成了,走,走,走,去看看。”
让他说得心动,好在太上皇还知道自己是不能轻易出宫之人,就让人去看看皇帝可上完早朝没有。
皇帝早朝上已经得知了京城西门外,出现了一条不知道什么材料修成的路,觉得十有八九就是贾赦曾经描绘的那个什么水泥路。待太上皇来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定是这人自己进宫向太上皇表功来了。
于是太上皇与皇帝二人亲自出宫验视这亘古第一条水泥路,一时成了京中盛事。别说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就是平民百姓,谁还不要看个稀罕。不能抢了太上皇与皇帝的风头,可是那路就在那里,怎么也得亲自走上一走才算是不枉此生不是。
等京中人家对水泥路的热度退下,再看自己平日走的那路,可就要多不顺眼有多不顺眼了。平日还觉得天子脚下,路已经够平了,够宽了,可是与人家水泥路一比,那是完全不够看呀。
听说了没有,人家那路走上去,是一个灰星都不起,早起穿双新鞋上去走,等到了天黑,鞋面上都不带挂土的。还有前两天下雨,城里的路面上又是泥又是水,可是人家那水泥路上愣是不见一点泥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