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逃离29(2 / 3)
随着新员工入职,顾晓晓公司也招聘了专门的人事管理人员,毕竟公司人越来越多了,单靠阿秋和明玉两人兼任人事,已经无法满足公司需求。
同时,顾晓晓也租赁了更大的办公场地,她计划在年底的时候,趁着帝都的房价还算友好,直接贷款购买一层写字楼,作为公司办公地点。
将手头所有现金拿出去贷款买房,这在别人看来或许是个疯狂的行为。但顾晓晓知道,如果她不在帝都房价起来之前,在帝都拥有属于自己公司的写字楼,过几年之后恐怕要追悔莫及。
(划重点,这里有陵子怨气max,房价涨的太快了。)
公司发展过程中,顾晓晓和景阳警方那边儿的联系没有断过,阿秋和家人团聚时,她报过喜,老张和小刘两位警官都对阿秋表示了祝贺。
虽然逃离了石头村,但顾晓晓一直关注着当初拐卖了刘春花,以及拐卖阿秋和明玉等人贩子的情况。
这些人贩子虽然有男有女,家乡也未必在同一个地方,但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会互相介绍客户,也会将手中卖不掉的“货”互相转身,形成了一条罪恶的人口买卖链条。
想要彻底解救那些被困在大山里的女人,必须要将人贩子给抓起来,同时惩治那些买家。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只有从源头上制止了村子里对买卖妇女儿童的需求,才能有效减少人口拐卖之事。
但这又谈何容易,封建愚昧和男尊女卑是滋生贫穷的土壤,这一切合在一起又是罪恶的温床。
警方一直在努力,但面对重重阻挠,解救之路格外艰难漫长。
即使好不容易解救成功,接下来被解救妇女儿童的人生该走向何方,同样是一个难题。
能找到父母家人的孩子,生活能渐渐恢复平静,但那些找不到家人的孩子,只能暂时待在福利院中。
至于被解救的妇女,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有的被拐妇女本身也是穷苦地方出身,在被拐卖多年后,回到家中不仅受尽歧视被视为耻辱,连如何生存都会成为难题。
再嫁成了难事儿,多数都是嫁给离异带孩儿或者家乡娶不到媳妇儿的老光棍儿,之前生的孩子,买家是绝对不会让带走的。
所以有的受害者虽然被解救了,但在回到家乡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后,会再次选择回到被拐卖的地方。
千辛万苦离开大山,最终又被逼回大山,对她们来说人生的路实在太狭窄。
尽管如此,只要有一个能真正逃离大山获得新生,一切为了解救妇女儿童而做出的努力都有意义。
连阿秋和明玉这样受过教育,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重归社会的时候,都会面对重重问题。
阿秋在深山里被逼的发疯,明玉在回到家之后自杀,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血淋淋的提醒。
逃离大山不止是身体的逃离,更需要精神的逃离,最好的结果莫过于受害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违法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但事实上,即使人贩子被抓住被制裁,那些被他们毁去的人生却不能重来。
只是当顾晓晓仔细分析之后,发现被拐卖妇女融入社会最大的阻碍,不是在山中与世隔绝,缺乏生存技能,而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舆论。
除了个别在被拐卖过程中,因为伤害导致伤残的受害者,大部分人其实都具有劳动能力。可是她们走出了大山,曾被拐卖的烙印却刻在她们身上,舆论从未曾放过她们。
明明被拐卖妇女是受害者,但她们无法得到赔偿,也无法得到社会广泛的理解和援助,她们仿佛是被遗忘的人群。
有人为被拐妇女的权益奔波,有人呼吁给她们工作机会,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她们,但这股力量实在太弱小。舆论被多数人掌控,大家更多的是在相关报道出现后,投之以同情。
好奇心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伤人利器,就像明玉的那些邻居那些同学,还有那些校友,他们未必就是想要对明玉不利。
但他们以自己的好意,自己的道德,强行加在了明玉身上,导致她难以为继。
尤其在小地方,人们实在是太闲,连捕风捉影的事儿都能闹成满城风雨。任何一点小事都能无限放大,何况拐卖这样的“新闻”。
当拐卖或者强奸之类的案件发生之后,受害者不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她们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让人抒发同情抒发感慨抒发种种猜测的符号。 ↑返回顶部↑
同时,顾晓晓也租赁了更大的办公场地,她计划在年底的时候,趁着帝都的房价还算友好,直接贷款购买一层写字楼,作为公司办公地点。
将手头所有现金拿出去贷款买房,这在别人看来或许是个疯狂的行为。但顾晓晓知道,如果她不在帝都房价起来之前,在帝都拥有属于自己公司的写字楼,过几年之后恐怕要追悔莫及。
(划重点,这里有陵子怨气max,房价涨的太快了。)
公司发展过程中,顾晓晓和景阳警方那边儿的联系没有断过,阿秋和家人团聚时,她报过喜,老张和小刘两位警官都对阿秋表示了祝贺。
虽然逃离了石头村,但顾晓晓一直关注着当初拐卖了刘春花,以及拐卖阿秋和明玉等人贩子的情况。
这些人贩子虽然有男有女,家乡也未必在同一个地方,但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会互相介绍客户,也会将手中卖不掉的“货”互相转身,形成了一条罪恶的人口买卖链条。
想要彻底解救那些被困在大山里的女人,必须要将人贩子给抓起来,同时惩治那些买家。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只有从源头上制止了村子里对买卖妇女儿童的需求,才能有效减少人口拐卖之事。
但这又谈何容易,封建愚昧和男尊女卑是滋生贫穷的土壤,这一切合在一起又是罪恶的温床。
警方一直在努力,但面对重重阻挠,解救之路格外艰难漫长。
即使好不容易解救成功,接下来被解救妇女儿童的人生该走向何方,同样是一个难题。
能找到父母家人的孩子,生活能渐渐恢复平静,但那些找不到家人的孩子,只能暂时待在福利院中。
至于被解救的妇女,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有的被拐妇女本身也是穷苦地方出身,在被拐卖多年后,回到家中不仅受尽歧视被视为耻辱,连如何生存都会成为难题。
再嫁成了难事儿,多数都是嫁给离异带孩儿或者家乡娶不到媳妇儿的老光棍儿,之前生的孩子,买家是绝对不会让带走的。
所以有的受害者虽然被解救了,但在回到家乡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后,会再次选择回到被拐卖的地方。
千辛万苦离开大山,最终又被逼回大山,对她们来说人生的路实在太狭窄。
尽管如此,只要有一个能真正逃离大山获得新生,一切为了解救妇女儿童而做出的努力都有意义。
连阿秋和明玉这样受过教育,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重归社会的时候,都会面对重重问题。
阿秋在深山里被逼的发疯,明玉在回到家之后自杀,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血淋淋的提醒。
逃离大山不止是身体的逃离,更需要精神的逃离,最好的结果莫过于受害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违法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但事实上,即使人贩子被抓住被制裁,那些被他们毁去的人生却不能重来。
只是当顾晓晓仔细分析之后,发现被拐卖妇女融入社会最大的阻碍,不是在山中与世隔绝,缺乏生存技能,而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舆论。
除了个别在被拐卖过程中,因为伤害导致伤残的受害者,大部分人其实都具有劳动能力。可是她们走出了大山,曾被拐卖的烙印却刻在她们身上,舆论从未曾放过她们。
明明被拐卖妇女是受害者,但她们无法得到赔偿,也无法得到社会广泛的理解和援助,她们仿佛是被遗忘的人群。
有人为被拐妇女的权益奔波,有人呼吁给她们工作机会,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她们,但这股力量实在太弱小。舆论被多数人掌控,大家更多的是在相关报道出现后,投之以同情。
好奇心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伤人利器,就像明玉的那些邻居那些同学,还有那些校友,他们未必就是想要对明玉不利。
但他们以自己的好意,自己的道德,强行加在了明玉身上,导致她难以为继。
尤其在小地方,人们实在是太闲,连捕风捉影的事儿都能闹成满城风雨。任何一点小事都能无限放大,何况拐卖这样的“新闻”。
当拐卖或者强奸之类的案件发生之后,受害者不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她们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让人抒发同情抒发感慨抒发种种猜测的符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