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35节(1 / 4)
这些大学生可不像小学生一样教什么信什么,坐在下头提问的有之,公然反对的有之,诘难得讲学者张不开口的也有之……
讲得稍差点儿的,竟有被人嘘下讲台的!
再比较前几天自习时八个人在台上有问有答,嘉宾们还能将自家理念讲得清清楚楚,台上台下也是一团和气……究竟差了什么呢?
差的是台上的规矩?
可自习课上那台子上就坐着几个提问的。
差的是能镇场子的老师?
可桓老师也陪着方提学和张、王两位老先生来听课,有时在台下、有时上台给他们纠错补漏。
那么差的就是一位能引导讲师说出要领,将讲师说得不清楚的地方用更简洁明白的语句重述出来的主持人了。
许多人不是学问不佳,只是到台上紧张,或是天生口拙,讲不出来,就差这么一个主持人从中引导、讲解,讲学水准就差了一个档次!
众生请不来宋时做主持人,便凑起来公推了几位学问好、口才好,生得也年少标致些的书生做主持人,讲学时轮流请上台主持。可单一个人上台讲学时要这主持人用处不大,两人抢话反又尴尬;若凑几个人上去,主持人自己有时也安排不清次序,也拦不住他们争吵,总不如宋时讲的妥当。
方提学兴致上来,也亲自上台当过一回主持,可他一上台,这讲台上就成了他老人家教导学生的课堂,仍不是自习讲台的感觉。
宋时得去刻书版不能过来,还能上哪里找这么个又通理学、又会说话、又控得住场、又劝得住人的主持人来?
怎么他就这么熟练呢!
这回不光是方提学有满腹感叹要写信抒发,端午长假结束后不久,与会的才子名士们收到那本封面印着版画风格交椅山大讲坛、纸上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福建省讲学交流大会语录》时,也都勾起满腔文思奔涌。
往常什么东西都是苏样儿的好,从苏州兴起的再传往他们福建,不然也有南北两京占先,这回的讲学大会可是他们福建开了先河!
别处有专门为讲学而建的讲坛么?
别处办得起这样的一省名士大会么?
别处名士讲学时有这么独出心裁的讲法么?
别处有这么天姿秀出的主持人么!
必须写信给亲友炫耀一番!
并连这本宋氏字体印的新书……罢了,还是只给请柬寄,再抄一本《语录》副本寄去,新书留下自己收藏吧。
第56章
第一届福建名家讲学交流大会结束了,但它的影响力远未结束, 反而刚刚开始。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名士、才子们在连开三天大会, 又亲自登坛讲学后, 已对这座讲坛生出了无限眷恋。
才要分别,就已经盼上了下一场大会。
《语录》封皮上印着“第一届”, 会不会还有第二届?第二届是明年、后年,还是像前朝朱陆二子的鹅湖会一样,十余年后才有后续, 而当年与会的大家却已不能到场?
众人便向武平县里的书生们打听, 听到了切实的好消息:他们的讲坛就在这里, 他们县里这么多读书人也在这里,怎么不能开讲学会?
不仅要开, 还要三年两会, 逢岁科两试之年的端午, 就在武平召开。唯独会试之年不开, 是因为会试时许多才子要北上京城应考,赶不回来, 要等着他们回来了一道开会, 那才算得上是全福建学子的盛事。
如此便好, 如此便好。许多人就此放下心来, 但也有意尚不足, 还要问问宋时参不参加的——他若不参加,这大会必定要失色许多了。
这点却不好说。
满县的人都知道,宋家是北直隶人, 虽然选到这里做官,但到了省试时,宋时必定是要回去考试的。凭他在会上的表现便可知他经义、理学都学得透,说不定到京里走了时运,便能一举过了乡会两试呢? ↑返回顶部↑
讲得稍差点儿的,竟有被人嘘下讲台的!
再比较前几天自习时八个人在台上有问有答,嘉宾们还能将自家理念讲得清清楚楚,台上台下也是一团和气……究竟差了什么呢?
差的是台上的规矩?
可自习课上那台子上就坐着几个提问的。
差的是能镇场子的老师?
可桓老师也陪着方提学和张、王两位老先生来听课,有时在台下、有时上台给他们纠错补漏。
那么差的就是一位能引导讲师说出要领,将讲师说得不清楚的地方用更简洁明白的语句重述出来的主持人了。
许多人不是学问不佳,只是到台上紧张,或是天生口拙,讲不出来,就差这么一个主持人从中引导、讲解,讲学水准就差了一个档次!
众生请不来宋时做主持人,便凑起来公推了几位学问好、口才好,生得也年少标致些的书生做主持人,讲学时轮流请上台主持。可单一个人上台讲学时要这主持人用处不大,两人抢话反又尴尬;若凑几个人上去,主持人自己有时也安排不清次序,也拦不住他们争吵,总不如宋时讲的妥当。
方提学兴致上来,也亲自上台当过一回主持,可他一上台,这讲台上就成了他老人家教导学生的课堂,仍不是自习讲台的感觉。
宋时得去刻书版不能过来,还能上哪里找这么个又通理学、又会说话、又控得住场、又劝得住人的主持人来?
怎么他就这么熟练呢!
这回不光是方提学有满腹感叹要写信抒发,端午长假结束后不久,与会的才子名士们收到那本封面印着版画风格交椅山大讲坛、纸上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福建省讲学交流大会语录》时,也都勾起满腔文思奔涌。
往常什么东西都是苏样儿的好,从苏州兴起的再传往他们福建,不然也有南北两京占先,这回的讲学大会可是他们福建开了先河!
别处有专门为讲学而建的讲坛么?
别处办得起这样的一省名士大会么?
别处名士讲学时有这么独出心裁的讲法么?
别处有这么天姿秀出的主持人么!
必须写信给亲友炫耀一番!
并连这本宋氏字体印的新书……罢了,还是只给请柬寄,再抄一本《语录》副本寄去,新书留下自己收藏吧。
第56章
第一届福建名家讲学交流大会结束了,但它的影响力远未结束, 反而刚刚开始。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名士、才子们在连开三天大会, 又亲自登坛讲学后, 已对这座讲坛生出了无限眷恋。
才要分别,就已经盼上了下一场大会。
《语录》封皮上印着“第一届”, 会不会还有第二届?第二届是明年、后年,还是像前朝朱陆二子的鹅湖会一样,十余年后才有后续, 而当年与会的大家却已不能到场?
众人便向武平县里的书生们打听, 听到了切实的好消息:他们的讲坛就在这里, 他们县里这么多读书人也在这里,怎么不能开讲学会?
不仅要开, 还要三年两会, 逢岁科两试之年的端午, 就在武平召开。唯独会试之年不开, 是因为会试时许多才子要北上京城应考,赶不回来, 要等着他们回来了一道开会, 那才算得上是全福建学子的盛事。
如此便好, 如此便好。许多人就此放下心来, 但也有意尚不足, 还要问问宋时参不参加的——他若不参加,这大会必定要失色许多了。
这点却不好说。
满县的人都知道,宋家是北直隶人, 虽然选到这里做官,但到了省试时,宋时必定是要回去考试的。凭他在会上的表现便可知他经义、理学都学得透,说不定到京里走了时运,便能一举过了乡会两试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