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85节(1 / 4)
齐王微有得色,颔首道:“那桩案子若查下去必定牵累无数,一个兵部尚书之职尚不足以弥平此祸。马尚书的亲故子弟为脱罪,必定找人弹劾桓佥宪,他祖父先已因罪辞官,又没内亲外友支持,如何撑过这无数明枪暗剑?宋先生虽有才华人望,可惜入朝不久,若无有力者相帮,也难救得了桓御史……”
他只差没把“投靠我”三个字写在脸上,语重心长地说:“宋先生要早做打算哪。”
宋时早从桓凌弹劾兵部时就知道他要得罪人,前些日子也跟桓凌分析过他要马党弹劾,甚或受周王连累获罪的可能。齐王所说的只是他们俩讨论过无数遍的东西,还不如他私下里对未来的考虑深入和悲观,即便这孩子消息再确实,也打击不到他。
言官不能因言入罪,凡有人弹劾他,他们就能抓着这点反驳。再者如今他查这案子是当今天子的意思,只要天子还用他整肃纲纪,就不会叫人以莫须有之名弹劾倒他。
至于以后,实在不行就叫桓凌赶紧辞官,他们俩满世界游山玩水,写几本游记、国家地理之类的书,说不定还能收进国家图书馆,比当网红可有出息多了。
他心中平静,甚至能气定神闲地吟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齐王虽然年小,却也被这诗中厚重的爱国之情与不计个人生死祸福的大义震憾到,琢磨着诗句,一时竟忘了趁这机会与他拉近关系,让他依附自己门下。
宋时站起身来,淡淡一笑,朝他拱拱手道:“承蒙公子关爱,宋时心领了。不过我幼年听一山中高士吟过这句诗,常记在心中鼓励自己,不敢稍忘。桓兄与我也是一般心意,既为国家做事,如何敢惜身呢。”
他将袖子一抖,利落地起身告辞,吟着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下了楼。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齐王目送着他背影远去,深深叹了一声:“好豪情,本王倒没想到他一个讲道学、好南风的文人才子有这样的情怀。倒是我看低他了。”
他身边的内侍问道:“殿下可要再追他回来?要么小的去送他一件信物?”
齐王摇了摇头:“罢了,送了他也未必肯要……这些名士脾气清高,方才既没挑明身份,眼下本王也不好再唤他,你们这些人又当不得事。”
他想着如何慢慢软化宋时,却听身边内侍抱怨:“这些文人真是事多,殿下如此纡尊降贵请他,他还拿起乔来,进门便叫撤了妓乐,又劝殿下换酒……”
宋时最初叫遣散男娼时,齐王也觉得他辜负自己一番好意。但此时他对宋时印象正好,自然又换了想法,觉得他又不知道自家身份,能劝这些是体贴他的意思——
毕竟宋时都从庙里拜出来了,有什么忌讳的?不过是怕他有忌讳。
他不愿再听那些告状的,摆摆手喝了声“住口”,那几个小内侍便都闭上嘴,乖顺地斟酒布菜。用不多久,两个打听宋时消息的小太监便从门外求见,齐王唤他们进来,问他们宋时买的什么。
买了五斤冬灰,二十斤石灰,听着香灰店掌柜说是过年做冬灰用的。但却不是送到他自家,而是旧日阁老府,如今桓佥宪的家。
齐王吃了一惊:“他买的东西竟送到桓府,难不成他放着自己家不住,寄住桓府么?他们可都是当朝大臣……”
从前他也听过龙阳、断袖,甚至还有什么“男皇后”的故事,可那也只是故事传说,从没见过两个做官的公然以夫妻相处的!
那宋先生还到庙里求子?
难不成他们同住一府,其实只是借了房子,私下里各有妾侍?
齐王想不明白,他身边的内侍脑子倒快,转出一个思路:“方才殿下是在个算命摊子遇见他的,当时奴婢隐约听见摊主说要合什么八字……莫非他要娶妻?”
他们二人年纪都不小了,娶妻生子倒是正道。
齐王年纪虽小,却也是正在选妃的人,眼看着就能成亲,对这方面明白得很,思忖一阵便颔首轻笑:“这倒是好事!”
他们娶妻生子之后,关系总不会还如从前两人同行同住时,到那时将桓凌与宋时分割开就容易得多了。
他只要这位名重天下的三元才子辅佐,桓佥宪再好,也还是随他兄长一起离开朝廷中枢吧。
他踌躇满志地吩咐:“宋先生买的那些灰叫他们不必送了,你们从宫中挑最好的加倍送去,就说是本王……不,只说张二与他一见如故,送些微物以表心意。”
可惜他通名时险些说出一个“郑”字,不得已中途改口自称姓张,不然就报上母妃娘家的王姓,就好让舅父家的表兄们有借口上门拜访。
也不知他成亲之后是要出宫建府,还是能像长兄当年那样留在宫里……三弟恐怕还要拖一年才能成亲,这一年若只留他在宫里,不知他们母子又要如何讨好父皇。 ↑返回顶部↑
他只差没把“投靠我”三个字写在脸上,语重心长地说:“宋先生要早做打算哪。”
宋时早从桓凌弹劾兵部时就知道他要得罪人,前些日子也跟桓凌分析过他要马党弹劾,甚或受周王连累获罪的可能。齐王所说的只是他们俩讨论过无数遍的东西,还不如他私下里对未来的考虑深入和悲观,即便这孩子消息再确实,也打击不到他。
言官不能因言入罪,凡有人弹劾他,他们就能抓着这点反驳。再者如今他查这案子是当今天子的意思,只要天子还用他整肃纲纪,就不会叫人以莫须有之名弹劾倒他。
至于以后,实在不行就叫桓凌赶紧辞官,他们俩满世界游山玩水,写几本游记、国家地理之类的书,说不定还能收进国家图书馆,比当网红可有出息多了。
他心中平静,甚至能气定神闲地吟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齐王虽然年小,却也被这诗中厚重的爱国之情与不计个人生死祸福的大义震憾到,琢磨着诗句,一时竟忘了趁这机会与他拉近关系,让他依附自己门下。
宋时站起身来,淡淡一笑,朝他拱拱手道:“承蒙公子关爱,宋时心领了。不过我幼年听一山中高士吟过这句诗,常记在心中鼓励自己,不敢稍忘。桓兄与我也是一般心意,既为国家做事,如何敢惜身呢。”
他将袖子一抖,利落地起身告辞,吟着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下了楼。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齐王目送着他背影远去,深深叹了一声:“好豪情,本王倒没想到他一个讲道学、好南风的文人才子有这样的情怀。倒是我看低他了。”
他身边的内侍问道:“殿下可要再追他回来?要么小的去送他一件信物?”
齐王摇了摇头:“罢了,送了他也未必肯要……这些名士脾气清高,方才既没挑明身份,眼下本王也不好再唤他,你们这些人又当不得事。”
他想着如何慢慢软化宋时,却听身边内侍抱怨:“这些文人真是事多,殿下如此纡尊降贵请他,他还拿起乔来,进门便叫撤了妓乐,又劝殿下换酒……”
宋时最初叫遣散男娼时,齐王也觉得他辜负自己一番好意。但此时他对宋时印象正好,自然又换了想法,觉得他又不知道自家身份,能劝这些是体贴他的意思——
毕竟宋时都从庙里拜出来了,有什么忌讳的?不过是怕他有忌讳。
他不愿再听那些告状的,摆摆手喝了声“住口”,那几个小内侍便都闭上嘴,乖顺地斟酒布菜。用不多久,两个打听宋时消息的小太监便从门外求见,齐王唤他们进来,问他们宋时买的什么。
买了五斤冬灰,二十斤石灰,听着香灰店掌柜说是过年做冬灰用的。但却不是送到他自家,而是旧日阁老府,如今桓佥宪的家。
齐王吃了一惊:“他买的东西竟送到桓府,难不成他放着自己家不住,寄住桓府么?他们可都是当朝大臣……”
从前他也听过龙阳、断袖,甚至还有什么“男皇后”的故事,可那也只是故事传说,从没见过两个做官的公然以夫妻相处的!
那宋先生还到庙里求子?
难不成他们同住一府,其实只是借了房子,私下里各有妾侍?
齐王想不明白,他身边的内侍脑子倒快,转出一个思路:“方才殿下是在个算命摊子遇见他的,当时奴婢隐约听见摊主说要合什么八字……莫非他要娶妻?”
他们二人年纪都不小了,娶妻生子倒是正道。
齐王年纪虽小,却也是正在选妃的人,眼看着就能成亲,对这方面明白得很,思忖一阵便颔首轻笑:“这倒是好事!”
他们娶妻生子之后,关系总不会还如从前两人同行同住时,到那时将桓凌与宋时分割开就容易得多了。
他只要这位名重天下的三元才子辅佐,桓佥宪再好,也还是随他兄长一起离开朝廷中枢吧。
他踌躇满志地吩咐:“宋先生买的那些灰叫他们不必送了,你们从宫中挑最好的加倍送去,就说是本王……不,只说张二与他一见如故,送些微物以表心意。”
可惜他通名时险些说出一个“郑”字,不得已中途改口自称姓张,不然就报上母妃娘家的王姓,就好让舅父家的表兄们有借口上门拜访。
也不知他成亲之后是要出宫建府,还是能像长兄当年那样留在宫里……三弟恐怕还要拖一年才能成亲,这一年若只留他在宫里,不知他们母子又要如何讨好父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