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抽盲盒,咸鱼女主在六零躺赢 第141节(3 / 4)
这篇被林冬梅命名为《回家》的小说初稿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所以自己略显潦草。不过周晓早就熟悉了林冬梅的自己,因此读起来并不是很费力。
只不过看完之后,周晓发现自己的情绪有些不对劲。谈不上悲伤,但是总觉得很闷,有种不得劲的感觉。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评价文中的主角,你说“哀其不幸”或“怒其不争”吧,好像又没有到这个程度。就仿佛你很想揍一个人,但你发现事到临头又挥不下拳头。
“冬梅,你这篇文章看得我太不爽利了。”周晓只能这样评价。
其实不管喜剧也好悲剧也罢,但凡是及格线以上的作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快感。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爽利感,否则也不会有一些刻薄的评论家会嘲讽某些作品是“便秘”了。
“是不是觉得有点悲伤可是又哭不出来的感觉?甚至你觉得你想大声咆哮都不行?”林冬梅问道,“就好像你慢慢沉入湖底,绝望却无可奈何?”
周晓点点头,但是他很快觉得林冬梅的描述有些不对劲。
第461章 让大家都不爽
无怪乎周晓开始担心,实在是文人作家中有不少都是以“自杀”告别世界的。这不是哪个国家才有的情况,几乎算是作家这个职业的通病。作家都是敏感的,因为只有敏感才能对世界共情,才能用文字去描述最纯粹的情感。可以说,越是优秀的作家就越容易走上自毁的道路。特别是作家发现他所期望的世界并不存在的时候,那就是作家情感崩溃的时候。重则自我了断,轻则也容易诱发各种重度的精神疾病。
“我没事。”林冬梅微笑着看向已经神情严肃的周晓。
作为周晓的妻子,林冬梅当然能察觉出周晓情绪的变化。她很快就意识到周晓在担心自己,在忧虑自己情绪的变化。毕竟作品是作者的一种情绪体现,《回家》里那种“丧”情绪实在谈不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因此这让身边人担心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我只是突然被这种情绪给堵住,所以我需要找个宣泄点。”林冬梅说道,“将这篇小说写出来之后,我反倒是觉得情绪好了很多。”
周晓虽然不是很相信林冬梅的话,但还是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周晓忽然说道:“下周我们去香山吧?听说那边的红叶已经染遍了整座山。”
“行啊。”林冬梅知道周晓内心还是担心,所以决定做一些让他不担心的事情。
何况林冬梅在后世也对香山红叶这一景色垂涎许久,去年又是大冬天才到京城,所以今年无论如何都不能再错过了。
“到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和相机去拍照。我们要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时间。”林冬梅说道。
完成《回家》的初稿后,林冬梅暂时决定不做修正,等过段时间再去订正。
返校后,林冬梅抽时间召开了报道专题的进度会。大家的进度还是非常喜人的,所有人都完成了对受访者的采访,甚至有个别手快的记者已经完成了草稿的撰写。
“大家的进度都非常不错,想来我们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这个专题是非常有希望的。”林冬梅鼓励道,“如果有人完成了采访稿可以尽快与我联系,我们抓紧时间审稿。虽然是报道专题,但是我们也不拘于要在同一时间发表,完全可以做到写一篇发一篇。这样我们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和讨论,做到报道专题的影响力最大化。”
“所有稿件都发表在校报校刊上么?”有编辑问道,“估计没有这么多版面给我们吧?”
京城大学的校报是周报而校刊是月刊,而且校报校刊又都是综合性质,所以给大通社的版面是有限制的。大通社又不只有林冬梅所负责的报道专题,所以大家担心最后无法发表是有根据的。对于记者来说,自己辛苦完成的采访稿最后无处发表才是最尴尬的。
“我们会视稿件的质量和重要程度进行区分发表。”林冬梅说道,“《华夏青年报》、《京城青年报》、《京城晚报》这些报社和我们也有合作,我会去和他们沟通。”
“这么好?”记者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们能发到市级和国家级报纸上?”
大通社不缺发到市级乃至国家级报纸的稿件,但部分以通讯稿为主,这种深度稿相对就很少了。毕竟大报自己就有自己的记者报道团,人家不仅是专业记者而且从业数年,自然有更高质量的稿源。也正因为人家的门槛更高,所以对大通社的社员来说,如果在毕业前可以在市级报纸上发表一篇深度稿,那就意味着他未来的记者职业路要好走不少。
“哟,林同学这话说得好像这三家报社是你家开的一般。”此时有人出言讥讽道。
林冬梅撇眼一看,原来是何丽梅。孙婧那边找时间将那次会议上的事情告诉了林冬梅,为的是不让林冬梅摸不清情况。那杜威虽然没有办法将这个专题的负责人职位交到何丽梅手里,但是安排何丽梅进来捣乱还是做得到的。
别看何丽梅平时装得清纯无辜,但是内心的弯弯绕绕不知道有多少。她进组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针对林冬梅,而是一直在等林冬梅犯错。但是让何丽梅始料不及的是,林冬梅的那些履历居然都是真的。林冬梅一进组就火力全开,不仅最快速度收服了其他人,同时整个专题的完成进度也是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眼看着专题都完成了大半,自己居然还没捏住林冬梅的软肋,这让素来自视甚高的何丽梅有些着急了。所以听到林冬梅这番话之后,她想也没想就跳出来了。
林冬梅用关爱智障人士的眼神看向何丽梅,而其他人也颇为同情地看着何丽梅。
“何同学,这三家报社是接受社会投稿的。如果我们的稿件在质量和影响力上符合标准的话,它们为什么不会采用我们的稿件?只不过我们平时很少对大家说这件事而已。”林冬梅平静地说道,“而且我也觉得我们很有必要和京城内的主要报社,特别是面向我们学生的报社保持良好关系。一方面争取我们的稿件有一个相对便利的投稿渠道,另一方面也是争取让这些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来指导我们。” ↑返回顶部↑
只不过看完之后,周晓发现自己的情绪有些不对劲。谈不上悲伤,但是总觉得很闷,有种不得劲的感觉。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评价文中的主角,你说“哀其不幸”或“怒其不争”吧,好像又没有到这个程度。就仿佛你很想揍一个人,但你发现事到临头又挥不下拳头。
“冬梅,你这篇文章看得我太不爽利了。”周晓只能这样评价。
其实不管喜剧也好悲剧也罢,但凡是及格线以上的作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快感。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爽利感,否则也不会有一些刻薄的评论家会嘲讽某些作品是“便秘”了。
“是不是觉得有点悲伤可是又哭不出来的感觉?甚至你觉得你想大声咆哮都不行?”林冬梅问道,“就好像你慢慢沉入湖底,绝望却无可奈何?”
周晓点点头,但是他很快觉得林冬梅的描述有些不对劲。
第461章 让大家都不爽
无怪乎周晓开始担心,实在是文人作家中有不少都是以“自杀”告别世界的。这不是哪个国家才有的情况,几乎算是作家这个职业的通病。作家都是敏感的,因为只有敏感才能对世界共情,才能用文字去描述最纯粹的情感。可以说,越是优秀的作家就越容易走上自毁的道路。特别是作家发现他所期望的世界并不存在的时候,那就是作家情感崩溃的时候。重则自我了断,轻则也容易诱发各种重度的精神疾病。
“我没事。”林冬梅微笑着看向已经神情严肃的周晓。
作为周晓的妻子,林冬梅当然能察觉出周晓情绪的变化。她很快就意识到周晓在担心自己,在忧虑自己情绪的变化。毕竟作品是作者的一种情绪体现,《回家》里那种“丧”情绪实在谈不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因此这让身边人担心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我只是突然被这种情绪给堵住,所以我需要找个宣泄点。”林冬梅说道,“将这篇小说写出来之后,我反倒是觉得情绪好了很多。”
周晓虽然不是很相信林冬梅的话,但还是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周晓忽然说道:“下周我们去香山吧?听说那边的红叶已经染遍了整座山。”
“行啊。”林冬梅知道周晓内心还是担心,所以决定做一些让他不担心的事情。
何况林冬梅在后世也对香山红叶这一景色垂涎许久,去年又是大冬天才到京城,所以今年无论如何都不能再错过了。
“到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和相机去拍照。我们要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时间。”林冬梅说道。
完成《回家》的初稿后,林冬梅暂时决定不做修正,等过段时间再去订正。
返校后,林冬梅抽时间召开了报道专题的进度会。大家的进度还是非常喜人的,所有人都完成了对受访者的采访,甚至有个别手快的记者已经完成了草稿的撰写。
“大家的进度都非常不错,想来我们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这个专题是非常有希望的。”林冬梅鼓励道,“如果有人完成了采访稿可以尽快与我联系,我们抓紧时间审稿。虽然是报道专题,但是我们也不拘于要在同一时间发表,完全可以做到写一篇发一篇。这样我们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和讨论,做到报道专题的影响力最大化。”
“所有稿件都发表在校报校刊上么?”有编辑问道,“估计没有这么多版面给我们吧?”
京城大学的校报是周报而校刊是月刊,而且校报校刊又都是综合性质,所以给大通社的版面是有限制的。大通社又不只有林冬梅所负责的报道专题,所以大家担心最后无法发表是有根据的。对于记者来说,自己辛苦完成的采访稿最后无处发表才是最尴尬的。
“我们会视稿件的质量和重要程度进行区分发表。”林冬梅说道,“《华夏青年报》、《京城青年报》、《京城晚报》这些报社和我们也有合作,我会去和他们沟通。”
“这么好?”记者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们能发到市级和国家级报纸上?”
大通社不缺发到市级乃至国家级报纸的稿件,但部分以通讯稿为主,这种深度稿相对就很少了。毕竟大报自己就有自己的记者报道团,人家不仅是专业记者而且从业数年,自然有更高质量的稿源。也正因为人家的门槛更高,所以对大通社的社员来说,如果在毕业前可以在市级报纸上发表一篇深度稿,那就意味着他未来的记者职业路要好走不少。
“哟,林同学这话说得好像这三家报社是你家开的一般。”此时有人出言讥讽道。
林冬梅撇眼一看,原来是何丽梅。孙婧那边找时间将那次会议上的事情告诉了林冬梅,为的是不让林冬梅摸不清情况。那杜威虽然没有办法将这个专题的负责人职位交到何丽梅手里,但是安排何丽梅进来捣乱还是做得到的。
别看何丽梅平时装得清纯无辜,但是内心的弯弯绕绕不知道有多少。她进组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针对林冬梅,而是一直在等林冬梅犯错。但是让何丽梅始料不及的是,林冬梅的那些履历居然都是真的。林冬梅一进组就火力全开,不仅最快速度收服了其他人,同时整个专题的完成进度也是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眼看着专题都完成了大半,自己居然还没捏住林冬梅的软肋,这让素来自视甚高的何丽梅有些着急了。所以听到林冬梅这番话之后,她想也没想就跳出来了。
林冬梅用关爱智障人士的眼神看向何丽梅,而其他人也颇为同情地看着何丽梅。
“何同学,这三家报社是接受社会投稿的。如果我们的稿件在质量和影响力上符合标准的话,它们为什么不会采用我们的稿件?只不过我们平时很少对大家说这件事而已。”林冬梅平静地说道,“而且我也觉得我们很有必要和京城内的主要报社,特别是面向我们学生的报社保持良好关系。一方面争取我们的稿件有一个相对便利的投稿渠道,另一方面也是争取让这些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来指导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