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87节(1 / 4)
毕竟汞这东西混进人体以后除了侵害脑细胞以及五脏六腑以外,还可以损伤精子、卵子以及胎儿。
李时珍这小老头儿跟着霍善一起出来涨见识,在外面等候的时候他就对着刷满了朱砂大漆的宋朝皇宫大肆点评:这要是冬天关起门窗把火一烧,也不知会是什么效果。
要知道李时珍认为“入火则热而有毒,能杀人”,这种完完全全被朱砂包围的环境,哪怕不会直接吃进肚子里恐怕也不宜久居。
研究了许久神经外科的华佗听了李时珍的分享,也忍不住围观这等宋朝皇室奇观。
接着就与李时珍一起啧啧称奇。
怪不得这宋朝皇帝疯的疯,无子的无子。
霍善:?????
看来装修这种大事自古以来就不能马虎啊!
霍善正听着李时珍他们八卦,里头就有人来宣他们入内觐见。
苏轼领着霍善入内去见赵煦。
赵煦今年才二十一岁,眉目间还带着几分少年气,叫人很难想象他是个执掌天下的皇帝。
事实上朝中大多事宜也是章惇他们商量好了才呈到他面前,许多事其实依然不是他来做主。
比如王安石的女婿蔡卞(蔡京的弟弟)回朝后疯狂打击旧党,牵连人数高达数千家人不说,还试图把给这些旧党送行的人也全部牵连进去。
期间章惇迟疑着不答应,蔡卞还逼问他是不是有二心,章惇只能默认了他的做法。
这些打击报复举动连赵煦喊停他都不肯停的。
当时旧党中的刘挚、梁焘等人都已经“意外”死于被贬之地,蔡卞还一直上书要求让他们的子孙都不许入朝。
苏轼兄弟俩这两个旧党中的“蜀派”代表人物也差点落入蔡卞他们手里了,还是章惇提议把他们一个扔去儋州、一个扔去雷州,说什么这两个地方和子瞻子由正好对应,这才让他们兄弟俩留着命在海边相见。
不过这待遇也没好到哪里去就是了。
毕竟儋州那地方去了能活着回来的几率也不大。
对于苏轼这次的回归,新党之中也有很多不满的声音。
虽然苏轼没怎么参与旧党当初疯狂打击新党的行动,但是他弟苏辙可是旧党领头羊之一,而且苏轼又是高太后和司马光都很欣赏的人,在文坛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谁乐意让他回来啊!
苏轼也没想过自己还能回来。
当年他曾在这崇政殿内成了进士,曾在这崇政殿内旁听过仁宗、英宗、神宗与人讨论政事,还曾在这崇政殿西庑教授年少的新帝读书。
那时候赵煦才十来岁,年纪比现在小得多,好读诗书,也喜欢向他提问。
苏轼这人没别的本领,就是足够博闻强记,要说研究得很深入,他肯定是没那个耐心的,可只要是赵煦提的问题,他从来不会答不上来,实在不知道的他……他还能现编!
总的来说,那几年他们君臣二人相处得还算愉快。只是后来党争日益剧烈,苏轼夹在那么多亲朋旧故之中只觉帮谁都不对,唯有自请去杭州当个局外闲人……
当地方官可比留在朝中要轻松自在多了,哪怕他只做了很小的一件事,都从当地百姓那里能得到无数反馈。
这和在京师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氛围,在京师时你做不做事不要紧,要紧的是要记住自己是哪一派的人,你要是敢跟另一边的人往来就是首鼠两端,你就是罪人和叛徒!
以苏轼的性情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说是饱受折磨也不为过。
这种折磨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返回顶部↑
李时珍这小老头儿跟着霍善一起出来涨见识,在外面等候的时候他就对着刷满了朱砂大漆的宋朝皇宫大肆点评:这要是冬天关起门窗把火一烧,也不知会是什么效果。
要知道李时珍认为“入火则热而有毒,能杀人”,这种完完全全被朱砂包围的环境,哪怕不会直接吃进肚子里恐怕也不宜久居。
研究了许久神经外科的华佗听了李时珍的分享,也忍不住围观这等宋朝皇室奇观。
接着就与李时珍一起啧啧称奇。
怪不得这宋朝皇帝疯的疯,无子的无子。
霍善:?????
看来装修这种大事自古以来就不能马虎啊!
霍善正听着李时珍他们八卦,里头就有人来宣他们入内觐见。
苏轼领着霍善入内去见赵煦。
赵煦今年才二十一岁,眉目间还带着几分少年气,叫人很难想象他是个执掌天下的皇帝。
事实上朝中大多事宜也是章惇他们商量好了才呈到他面前,许多事其实依然不是他来做主。
比如王安石的女婿蔡卞(蔡京的弟弟)回朝后疯狂打击旧党,牵连人数高达数千家人不说,还试图把给这些旧党送行的人也全部牵连进去。
期间章惇迟疑着不答应,蔡卞还逼问他是不是有二心,章惇只能默认了他的做法。
这些打击报复举动连赵煦喊停他都不肯停的。
当时旧党中的刘挚、梁焘等人都已经“意外”死于被贬之地,蔡卞还一直上书要求让他们的子孙都不许入朝。
苏轼兄弟俩这两个旧党中的“蜀派”代表人物也差点落入蔡卞他们手里了,还是章惇提议把他们一个扔去儋州、一个扔去雷州,说什么这两个地方和子瞻子由正好对应,这才让他们兄弟俩留着命在海边相见。
不过这待遇也没好到哪里去就是了。
毕竟儋州那地方去了能活着回来的几率也不大。
对于苏轼这次的回归,新党之中也有很多不满的声音。
虽然苏轼没怎么参与旧党当初疯狂打击新党的行动,但是他弟苏辙可是旧党领头羊之一,而且苏轼又是高太后和司马光都很欣赏的人,在文坛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谁乐意让他回来啊!
苏轼也没想过自己还能回来。
当年他曾在这崇政殿内成了进士,曾在这崇政殿内旁听过仁宗、英宗、神宗与人讨论政事,还曾在这崇政殿西庑教授年少的新帝读书。
那时候赵煦才十来岁,年纪比现在小得多,好读诗书,也喜欢向他提问。
苏轼这人没别的本领,就是足够博闻强记,要说研究得很深入,他肯定是没那个耐心的,可只要是赵煦提的问题,他从来不会答不上来,实在不知道的他……他还能现编!
总的来说,那几年他们君臣二人相处得还算愉快。只是后来党争日益剧烈,苏轼夹在那么多亲朋旧故之中只觉帮谁都不对,唯有自请去杭州当个局外闲人……
当地方官可比留在朝中要轻松自在多了,哪怕他只做了很小的一件事,都从当地百姓那里能得到无数反馈。
这和在京师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氛围,在京师时你做不做事不要紧,要紧的是要记住自己是哪一派的人,你要是敢跟另一边的人往来就是首鼠两端,你就是罪人和叛徒!
以苏轼的性情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说是饱受折磨也不为过。
这种折磨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