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1 / 4)
另一边,周清华难得在好友面前秀了一手琴技,十分欢喜,弹完之后就顾盼左右等表扬:“怎么样,听呆了吧?我都练了很久,辜大家也说我弹得不错。”
“是不错哦。”王瑶禾点了点头,“指法流利,情感生动。你这方面倒是进步很快。”
崔锦绣也很捧场的跟着点了点头,柔声道:“真的比上次好了许多。”
“你最近可是得了什么高人的指点?”王瑶禾探过头来,明亮的大眼睛眨了眨,贼兮兮的问道。
提到这个,周清华想起当初谢习风弹琴时候那种令人无法形容的风姿,心口就好像被羽毛撩拨了一样动了动,痒痒的。她忍不住小小的红了红脸:“没有,我就闲的时候自己练练。练着练着就顺了......”这话说得,连自己都觉得心虚。
崔锦绣低头暗笑,握在手上的手绢都颤了颤,上面绣的蜻蜓就像是在飞一般。
王瑶禾却伸手拉了拉周清华的头发,唉声叹气道:“哎呀,我怎么就没碰到一个可以教我弹琴的人呢?”她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刚才周清华那句“我怎么没有这样好的哥哥”时的语气。
周清华本来还有点属于少女的小羞涩,被她一闹反倒理直气壮起来,恼羞成怒的伸手锤了一下王瑶禾:“你别乱说,你这可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哈哈,真是忍不住了,先容小人我笑一笑。”王瑶禾笑嘻嘻的躲在崔锦绣背后,俏丽的脸上笑容满满,半笑半调侃的答了一句。
崔锦绣也被逗得不行,只是硬撑着抬手把两人分开:“好了好了,不闹了。”她微微笑着转开话题,问周清华道,“对了,你上次说的书院怎么样了?”
因为朝廷赈灾,政令通行,江州水患平息之后很多思恋故土的灾民都又都返乡去了。当然,也有一大部分在这里寻到了工作,带着一家老小留在京中的。周清华瞧着那些人生活艰难,每日里都是早出晚归,一家子的孩子都是放养着、或是关着,就如同现代农民工孩子似的。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困扰古今的难题。
不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周清华就趁势收了施粥的摊子,找袁焕寻了几个贫苦书生开了个小书院。
因为周清华施粥时候的名声和书院的中餐供应,一时间倒真是收了不少孩子。周清华瞧着袁焕因为父亲的事情心中郁郁,几乎病得起不了身,便干脆做了个甩手掌柜把事情全托给了袁焕——总是要给袁焕个振作起来的机会,让他重新在这过程里面寻到足以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和力量。
结果因为食堂水平过硬、师资水平高,过了一段时间,不仅袁焕开始活蹦乱跳,小书院里头也挤满了孩子。周清华想了想,便只好扩建。
周清华是真的不差钱,这年头大户人家都是在女儿小时就开始攒嫁妆,从头到脚按规矩积攒下来几乎都够女儿在夫家用上一辈子了。大李氏是卫国侯府的嫡长女,嫁妆本就多又是高嫁便更是多添了几分。加上周涵华自小养在祖母膝下,与自己并不亲近又有祖母替她打算,大李氏早已把大部分的东西都给了小女儿。古董一类且不提,那些田产和店铺的地契,周清华看着便觉得沉甸甸的。这这些还不是全部,等她以后嫁人周家不仅要按规矩添妆,怕是连在宫里的姐姐都会再添些。周清华一盘算,感觉自己的身价果真是挺高的,简直可以称一句小富婆。
周清华的钱财观颇还留着点现代时候的观念:不动产自然是不能动的,手上的钱够用就行了,堆在哪里又不生钱还不如去市场流通一下,做点慈善事业。再者,会盯着女人嫁妆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所以等到书院扩建的时候,她就十分大方的又给了一笔钱,倒是叫小李氏在边上瞧着有些肉疼——不过到底不是她的钱,她又是继母不好开口说话便也睁只眼闭只眼了。宫里头还有个偏心妹妹的姐姐,暗地里还补贴了周清华许多。
恰好,李二舅闲赋在家也无事,便跟着帮了把手,借着扩建的时候顺便大笔一提写了个“育人书院”的名字送过去。
周清华本人倒是提了个要求——建个简易的图书馆和开设特长课。
无论什么时候,书籍都算是一种比较珍贵的东西,周清华提出建图书馆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那些学生的阅读习惯,更多的则是吸引那些买不起书的读书人,从而提高一下整个书院的文化素养和氛围。至于特长课,虽然因为社会等级构造的原因,从古代起就有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可最后真正在科举路上头奉献一生、努力发光发亮的读书人也没多少,金榜题名的就更少了。这书院里头的都是平头百姓的孩子,他们更多的则是在家务农或是寻些活计,虽然不能剥夺他们往科举发展的权利但也可以培养他们其他的兴趣,只要有一技之长至少是饿不死人。
至于最后她的书院会变成怎么样的四不像,周清华倒真是不太清楚。虽然偶然有些小担忧但想起袁焕就会放下很多——反正袁焕那家伙人缘好、素质高、能力强,简直是全能人才啊。把事情托付给他,十分放心。
现在忽然被问到,周清华忍不住小小的迟疑了一下,还是实话实说道:“我原先还有去瞧瞧,现在倒是不太清楚。你知道我家的情况,我家夫人刚添了个妹妹,身子不太好,正是忙的时候,就是今天也是好不容易才抽了空出来的。我是真没时间去瞧。”
崔锦绣抿唇笑了笑,乌发黛眉,红唇若樱瓣,很有点温柔意态:“我倒是听说,你那书院现如今很有些名气呢。不过你到底还未出嫁,名声要紧,这些事情做起来可得要小心些。”
周清华点点头:“知道了。”她知道这算是金玉良言。不过她还是嘟起嘴,“说真的,我还没及笄,现在还真不想去想这些。”在这种古代社会,稍微认真对婚姻问题想一想,都是要叫人得婚姻恐惧症的。尤其是,她还没遇到一个足以叫她喜欢到可以忽视恐惧,拾起信任的人。就算是谢习风,也不行。
王瑶禾忍不住笑了笑:“那就不说这个。对了,我上回就听我哥说过,听说你那书院里头很有些新奇的课,别说是小孩,有些大人听了都觉得受益匪浅呢。尤其是那位袁仲光,据说他学问极好,又极擅长讲学,许多人都是冲他去的。”说到这里,王瑶禾忍不住朝周清华瞧了眼,“你这家伙一直都是闷不吭声的,倒是不知不觉做了件大好事。”
王瑶禾的语气里头满满的都是为朋友骄傲的意味。她就是这样的人,外表看着端庄温文,骨子里头却是活泼、不受拘束的性子。虽然时常喜欢拿友人说笑占些口头上的便宜却也是真心实意的替朋友着想,心胸开阔,既不背后说人坏话也不因为自己日子艰难而妒忌别人。是真正的好人、好朋友。
周清华从来就经不起表扬,在朋友跟前忍不住露了点小得意:“我不是一直都在做好事吗?”
崔锦绣笑而不语,王瑶禾则是直接拍了拍周清华的肩膀:“行了,你再弹一首吧。听完这首,我们也该告辞回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对不起,现在才发。这章有点卡,主要是我对开书院这种事还没想好。下章姐姐出场,(^o^)/~
第67章 东宫 ↑返回顶部↑
“是不错哦。”王瑶禾点了点头,“指法流利,情感生动。你这方面倒是进步很快。”
崔锦绣也很捧场的跟着点了点头,柔声道:“真的比上次好了许多。”
“你最近可是得了什么高人的指点?”王瑶禾探过头来,明亮的大眼睛眨了眨,贼兮兮的问道。
提到这个,周清华想起当初谢习风弹琴时候那种令人无法形容的风姿,心口就好像被羽毛撩拨了一样动了动,痒痒的。她忍不住小小的红了红脸:“没有,我就闲的时候自己练练。练着练着就顺了......”这话说得,连自己都觉得心虚。
崔锦绣低头暗笑,握在手上的手绢都颤了颤,上面绣的蜻蜓就像是在飞一般。
王瑶禾却伸手拉了拉周清华的头发,唉声叹气道:“哎呀,我怎么就没碰到一个可以教我弹琴的人呢?”她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刚才周清华那句“我怎么没有这样好的哥哥”时的语气。
周清华本来还有点属于少女的小羞涩,被她一闹反倒理直气壮起来,恼羞成怒的伸手锤了一下王瑶禾:“你别乱说,你这可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哈哈,真是忍不住了,先容小人我笑一笑。”王瑶禾笑嘻嘻的躲在崔锦绣背后,俏丽的脸上笑容满满,半笑半调侃的答了一句。
崔锦绣也被逗得不行,只是硬撑着抬手把两人分开:“好了好了,不闹了。”她微微笑着转开话题,问周清华道,“对了,你上次说的书院怎么样了?”
因为朝廷赈灾,政令通行,江州水患平息之后很多思恋故土的灾民都又都返乡去了。当然,也有一大部分在这里寻到了工作,带着一家老小留在京中的。周清华瞧着那些人生活艰难,每日里都是早出晚归,一家子的孩子都是放养着、或是关着,就如同现代农民工孩子似的。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困扰古今的难题。
不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周清华就趁势收了施粥的摊子,找袁焕寻了几个贫苦书生开了个小书院。
因为周清华施粥时候的名声和书院的中餐供应,一时间倒真是收了不少孩子。周清华瞧着袁焕因为父亲的事情心中郁郁,几乎病得起不了身,便干脆做了个甩手掌柜把事情全托给了袁焕——总是要给袁焕个振作起来的机会,让他重新在这过程里面寻到足以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和力量。
结果因为食堂水平过硬、师资水平高,过了一段时间,不仅袁焕开始活蹦乱跳,小书院里头也挤满了孩子。周清华想了想,便只好扩建。
周清华是真的不差钱,这年头大户人家都是在女儿小时就开始攒嫁妆,从头到脚按规矩积攒下来几乎都够女儿在夫家用上一辈子了。大李氏是卫国侯府的嫡长女,嫁妆本就多又是高嫁便更是多添了几分。加上周涵华自小养在祖母膝下,与自己并不亲近又有祖母替她打算,大李氏早已把大部分的东西都给了小女儿。古董一类且不提,那些田产和店铺的地契,周清华看着便觉得沉甸甸的。这这些还不是全部,等她以后嫁人周家不仅要按规矩添妆,怕是连在宫里的姐姐都会再添些。周清华一盘算,感觉自己的身价果真是挺高的,简直可以称一句小富婆。
周清华的钱财观颇还留着点现代时候的观念:不动产自然是不能动的,手上的钱够用就行了,堆在哪里又不生钱还不如去市场流通一下,做点慈善事业。再者,会盯着女人嫁妆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所以等到书院扩建的时候,她就十分大方的又给了一笔钱,倒是叫小李氏在边上瞧着有些肉疼——不过到底不是她的钱,她又是继母不好开口说话便也睁只眼闭只眼了。宫里头还有个偏心妹妹的姐姐,暗地里还补贴了周清华许多。
恰好,李二舅闲赋在家也无事,便跟着帮了把手,借着扩建的时候顺便大笔一提写了个“育人书院”的名字送过去。
周清华本人倒是提了个要求——建个简易的图书馆和开设特长课。
无论什么时候,书籍都算是一种比较珍贵的东西,周清华提出建图书馆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那些学生的阅读习惯,更多的则是吸引那些买不起书的读书人,从而提高一下整个书院的文化素养和氛围。至于特长课,虽然因为社会等级构造的原因,从古代起就有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可最后真正在科举路上头奉献一生、努力发光发亮的读书人也没多少,金榜题名的就更少了。这书院里头的都是平头百姓的孩子,他们更多的则是在家务农或是寻些活计,虽然不能剥夺他们往科举发展的权利但也可以培养他们其他的兴趣,只要有一技之长至少是饿不死人。
至于最后她的书院会变成怎么样的四不像,周清华倒真是不太清楚。虽然偶然有些小担忧但想起袁焕就会放下很多——反正袁焕那家伙人缘好、素质高、能力强,简直是全能人才啊。把事情托付给他,十分放心。
现在忽然被问到,周清华忍不住小小的迟疑了一下,还是实话实说道:“我原先还有去瞧瞧,现在倒是不太清楚。你知道我家的情况,我家夫人刚添了个妹妹,身子不太好,正是忙的时候,就是今天也是好不容易才抽了空出来的。我是真没时间去瞧。”
崔锦绣抿唇笑了笑,乌发黛眉,红唇若樱瓣,很有点温柔意态:“我倒是听说,你那书院现如今很有些名气呢。不过你到底还未出嫁,名声要紧,这些事情做起来可得要小心些。”
周清华点点头:“知道了。”她知道这算是金玉良言。不过她还是嘟起嘴,“说真的,我还没及笄,现在还真不想去想这些。”在这种古代社会,稍微认真对婚姻问题想一想,都是要叫人得婚姻恐惧症的。尤其是,她还没遇到一个足以叫她喜欢到可以忽视恐惧,拾起信任的人。就算是谢习风,也不行。
王瑶禾忍不住笑了笑:“那就不说这个。对了,我上回就听我哥说过,听说你那书院里头很有些新奇的课,别说是小孩,有些大人听了都觉得受益匪浅呢。尤其是那位袁仲光,据说他学问极好,又极擅长讲学,许多人都是冲他去的。”说到这里,王瑶禾忍不住朝周清华瞧了眼,“你这家伙一直都是闷不吭声的,倒是不知不觉做了件大好事。”
王瑶禾的语气里头满满的都是为朋友骄傲的意味。她就是这样的人,外表看着端庄温文,骨子里头却是活泼、不受拘束的性子。虽然时常喜欢拿友人说笑占些口头上的便宜却也是真心实意的替朋友着想,心胸开阔,既不背后说人坏话也不因为自己日子艰难而妒忌别人。是真正的好人、好朋友。
周清华从来就经不起表扬,在朋友跟前忍不住露了点小得意:“我不是一直都在做好事吗?”
崔锦绣笑而不语,王瑶禾则是直接拍了拍周清华的肩膀:“行了,你再弹一首吧。听完这首,我们也该告辞回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对不起,现在才发。这章有点卡,主要是我对开书院这种事还没想好。下章姐姐出场,(^o^)/~
第67章 东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