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3 / 5)
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今扬州市东南筑邗(音:含)城,作屯兵之所。
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邗城属楚国。周慎靓王(姬定)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此修葺城垣,并改邗城为广陵邑。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广陵邑设置广陵县。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国都设于广陵县。
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举兵反叛朝廷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广陵县属之并为国都。
东晋元帝(司马睿)初年,广陵县成为侨置北方难民的青州治所。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年),东晋收复青州旧地,在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北)复置青州,广陵改为南青州。
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撤南青州并入南兖州。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南兖州进入北朝,改名吴州,置总管刺史。广陵县随广陵郡先后属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存吴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其治所设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广陵县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广陵县改称邗江。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为江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扬州为江都郡,治所位于江阳县。即郡、县治所同城,都在今日的扬州市区。
唐朝初期,江阳县又变为江都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江都郡为广陵郡。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唐朝的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1),次东大明桥(2);入西水门有九曲桥(3),次东正当桥(4)、帅牙桥(5);南门,有下马桥(6),又东作坊桥(7);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8),次南桥(9);又南阿师桥(10)、周家桥(11)、小市桥(12)、广济桥(13)、新桥(14)、开明桥(15)、顾家桥(16)、通泗桥(17)、太平桥(18)、利园桥(19);出南水门有万岁桥(20)、青园桥(21),自驿桥(22)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23);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24)。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833年),30岁的唐朝诗人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段时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对繁华的扬州颇有感慨,写下赞诗《扬州三首》。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返回顶部↑
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邗城属楚国。周慎靓王(姬定)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此修葺城垣,并改邗城为广陵邑。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广陵邑设置广陵县。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国都设于广陵县。
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举兵反叛朝廷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广陵县属之并为国都。
东晋元帝(司马睿)初年,广陵县成为侨置北方难民的青州治所。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年),东晋收复青州旧地,在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北)复置青州,广陵改为南青州。
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撤南青州并入南兖州。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南兖州进入北朝,改名吴州,置总管刺史。广陵县随广陵郡先后属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存吴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其治所设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广陵县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广陵县改称邗江。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为江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扬州为江都郡,治所位于江阳县。即郡、县治所同城,都在今日的扬州市区。
唐朝初期,江阳县又变为江都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江都郡为广陵郡。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唐朝的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1),次东大明桥(2);入西水门有九曲桥(3),次东正当桥(4)、帅牙桥(5);南门,有下马桥(6),又东作坊桥(7);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8),次南桥(9);又南阿师桥(10)、周家桥(11)、小市桥(12)、广济桥(13)、新桥(14)、开明桥(15)、顾家桥(16)、通泗桥(17)、太平桥(18)、利园桥(19);出南水门有万岁桥(20)、青园桥(21),自驿桥(22)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23);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24)。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833年),30岁的唐朝诗人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段时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对繁华的扬州颇有感慨,写下赞诗《扬州三首》。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