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95)(3 / 4)
孙,乃其母姓,给儿子取了母亲的姓氏为名,能代表的仅仅是这个孩子乃是孙氏所出,但凡一个正常的爹,也干不出这样的事情来。
这些年,宝国公在外面花天酒地,孙氏早已心死,她只盼着儿子将来能成为依仗,因此从小就极尽宠溺。那孩子便如一棵歪脖小树一样,渐渐长大,因从小也没得到过多少父爱,反而越发以模仿父亲为荣。不学无术,二十来岁还每日沉溺于捉鸟遛犬就知道这是一个真的胸无点墨不成气候的败家子。
如果,没有他掠走十一岁的高悦那事,或许用不了几年大周的天儿真得就要变了。可他偏偏干了那件得罪了李家又得罪了三殿下连带还把高家得罪了个遍。
高家表叔那时已拜入了户部尚书刘大人门下,高悦出事之后,表叔也曾相方设法要教训公子孙。刘大人为爱徒出气自然顺理成章。
说起来,宝国公通敌案表面上是李家和皇后李氏出的手,实际上背后却还有两只看不见的推手,其一,是刘尚书,其二,是当时还是三殿下的周斐琦。
所有人想要针对的一开始只是公子孙,奈何他有一个做国公的爹,要想动他首先要把他爹拉下马。本来大家也只是想扯一把宝国公出出气,却没想到这一扯就一不小心扯出了一个惊天大窟窿。
其实,当时两方也斗了一阵子法。毕竟,李景一剑把公子孙砍成了太监,宝国公就算再不靠谱,为了自己的面子也要给儿子讨个说法。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斗了几局后,皇后李氏、刘尚书等人才惊觉,这个宝国公可不是个简单人物。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人为何这么多年甘愿顶着一个那么烂的名声,而无所作为呢?
皇后李氏是很早就跟着周珧的人了,对于周璨、周珧、宝国公当年的恩恩怨怨算是半个知情的人,她想得极深,因此便设了一局,加以试探
她向皇帝进言,提议要立周斐琦为太子。彼时,周斐琦十三岁。若说立太子其实言之过早。
但是,皇后提了,其兄镇国公又在朝堂之上明确说了,周珧作为皇帝自然要召集大臣御书房议事。立储毕竟是大事,三公九卿四大将军,齐聚一堂,众人皆劝帝王需谨慎,毕竟之前出过两任太子皆是哥儿的先例,大周立储皇子不满十八,臣子们都不放心。
议论纷纷中,宝国公一言不发,直到皇帝点了他的名,他其实可以不说,或者随大流劝皇帝等皇子们再大些,可是那天,宝国公却没有忍,也没有再伪装,就着这件事,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他说:三殿下若是明珠,何必因哥儿蒙尘?
如此一来,不但李氏警觉,就连皇帝也起了疑心。
那日之后,暗卫、戌卫、哨探倾巢而出,宝国公很快便意识到他这些年的经营恐怕就要败露,可他一点儿也没有后悔,手里这一盘棋,被他拆拆卸卸,埋、掩、藏、挪,最终留给皇帝的只剩水面之上可寻的几片落叶。
宝国公想,若有一天,那个人想通了,要用人了,这些都可为其助力。我最终还是愚笨,致死都未能给他带来一件好事!
宝国公一心等死。
皇后李氏却与皇帝连谈了三日。
皇后李氏有武将之风,亦有将帅之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亦能为常人所不敢为
她对皇帝道:陛下若解心结,可纳宝国公之议。
李氏这时的目的很明确她要助自己的养子入主东宫。只有周斐琦越早确立储君之位,她的后位才越稳固,她们李氏一门在朝堂的地位也才能更稳定。她不是无谋的何氏先后,也不是软弱的何氏继后,她是李氏出来的将门虎女,既忠于大周又能顾及家族。
因此,她这一局抓住了皇帝心结这个软肋,利用宝国公这颗棋子一箭三雕
这第一箭便扎在了皇帝的软肋上。她跟一路跟着周珧走来,很清楚皇帝周珧的心结就是当年利用了幼弟的信任,在他的日常膳食里混入了抑制哥儿发育的药物,等他长到十七岁,顺利被封为太子后,又用药诱发了他的情潮,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他那个自负高傲的父皇颜面扫地,一举击溃了老皇帝的心理底线,毕竟连着封了两个太子两个都是哥儿,他们那个好面子的皇帝老爹怎么可能还受得了?!尤其是周璨是老皇帝放在心坎上宠过的,给予厚望的最优秀的儿子。
而周珧也在照顾周璨的过程中,借此之便,潜移默化在老皇帝面前刷足了存在感,不知不觉就取得了皇帝老爹的信任,那么在周璨被发现是哥儿之后,皇帝老爹伤心失望之余,积极地为老爹出谋划策安慰宽心的周珧自然而然就走进了老爹的内心,再选太子,皇帝难道还会考虑别人吗?
这是当年,李氏冷眼旁观看清的事实。而周珧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在那漫长的等待里,感受到了周璨的一片真心,他当然知道那很难得,所以就无限贪婪,在大事已成后,一边抓住不想放手,一边想要弥补那些当年因利用留在心里的愧疚,可惜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兄弟反目,两败俱伤!
可这些事,在李氏眼中,其本质不过是周氏先祖对哥儿的偏见所致,她能看出,皇帝周珧心中也很清楚这点,所以在他执政的这些年里,他会重用后宫里最出色的那个高家哥儿,不但采纳了他敬献的计策,还允许他进御书房,甚至说他有宰相之才!
这些举动又何尝不是皇帝做出来给那个人看得呢?他大概是想告诉那个人,朕在努力,改变世人对哥儿的看法,一旦哥儿可以参政,你便是做太子做帝王都是顺理成章的了,你看,你当初说要和我共享江山,我一直都记在心里!我也在为你努力着!
这件事上李氏的忧虑还要更远,她最担心的是,一旦让哥儿参政成为现实,那么周珧百年之后,大周会落在儿子手里,还是会被交到那个人手里呢?
所以,她当年用了一些手段,如今还要再用些手段才成!
她要让帝王借着解开心结这一说,将周斐琦未来的登基之路铺设成平坦大道,她要引导帝王,让他认同就算周斐琦将来是个哥儿,也不会因此失去成为太子,成为皇帝的可能!她要让皇帝做出这个决定,让他以为他这样做了,就是在向那个人证明他周珧与他们的父皇不同,他绝不会因为太子是哥儿就存在偏见!
这样一来,周斐琦的皇帝路就稳了,未来的一切也就都稳了。 ↑返回顶部↑
这些年,宝国公在外面花天酒地,孙氏早已心死,她只盼着儿子将来能成为依仗,因此从小就极尽宠溺。那孩子便如一棵歪脖小树一样,渐渐长大,因从小也没得到过多少父爱,反而越发以模仿父亲为荣。不学无术,二十来岁还每日沉溺于捉鸟遛犬就知道这是一个真的胸无点墨不成气候的败家子。
如果,没有他掠走十一岁的高悦那事,或许用不了几年大周的天儿真得就要变了。可他偏偏干了那件得罪了李家又得罪了三殿下连带还把高家得罪了个遍。
高家表叔那时已拜入了户部尚书刘大人门下,高悦出事之后,表叔也曾相方设法要教训公子孙。刘大人为爱徒出气自然顺理成章。
说起来,宝国公通敌案表面上是李家和皇后李氏出的手,实际上背后却还有两只看不见的推手,其一,是刘尚书,其二,是当时还是三殿下的周斐琦。
所有人想要针对的一开始只是公子孙,奈何他有一个做国公的爹,要想动他首先要把他爹拉下马。本来大家也只是想扯一把宝国公出出气,却没想到这一扯就一不小心扯出了一个惊天大窟窿。
其实,当时两方也斗了一阵子法。毕竟,李景一剑把公子孙砍成了太监,宝国公就算再不靠谱,为了自己的面子也要给儿子讨个说法。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斗了几局后,皇后李氏、刘尚书等人才惊觉,这个宝国公可不是个简单人物。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人为何这么多年甘愿顶着一个那么烂的名声,而无所作为呢?
皇后李氏是很早就跟着周珧的人了,对于周璨、周珧、宝国公当年的恩恩怨怨算是半个知情的人,她想得极深,因此便设了一局,加以试探
她向皇帝进言,提议要立周斐琦为太子。彼时,周斐琦十三岁。若说立太子其实言之过早。
但是,皇后提了,其兄镇国公又在朝堂之上明确说了,周珧作为皇帝自然要召集大臣御书房议事。立储毕竟是大事,三公九卿四大将军,齐聚一堂,众人皆劝帝王需谨慎,毕竟之前出过两任太子皆是哥儿的先例,大周立储皇子不满十八,臣子们都不放心。
议论纷纷中,宝国公一言不发,直到皇帝点了他的名,他其实可以不说,或者随大流劝皇帝等皇子们再大些,可是那天,宝国公却没有忍,也没有再伪装,就着这件事,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他说:三殿下若是明珠,何必因哥儿蒙尘?
如此一来,不但李氏警觉,就连皇帝也起了疑心。
那日之后,暗卫、戌卫、哨探倾巢而出,宝国公很快便意识到他这些年的经营恐怕就要败露,可他一点儿也没有后悔,手里这一盘棋,被他拆拆卸卸,埋、掩、藏、挪,最终留给皇帝的只剩水面之上可寻的几片落叶。
宝国公想,若有一天,那个人想通了,要用人了,这些都可为其助力。我最终还是愚笨,致死都未能给他带来一件好事!
宝国公一心等死。
皇后李氏却与皇帝连谈了三日。
皇后李氏有武将之风,亦有将帅之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亦能为常人所不敢为
她对皇帝道:陛下若解心结,可纳宝国公之议。
李氏这时的目的很明确她要助自己的养子入主东宫。只有周斐琦越早确立储君之位,她的后位才越稳固,她们李氏一门在朝堂的地位也才能更稳定。她不是无谋的何氏先后,也不是软弱的何氏继后,她是李氏出来的将门虎女,既忠于大周又能顾及家族。
因此,她这一局抓住了皇帝心结这个软肋,利用宝国公这颗棋子一箭三雕
这第一箭便扎在了皇帝的软肋上。她跟一路跟着周珧走来,很清楚皇帝周珧的心结就是当年利用了幼弟的信任,在他的日常膳食里混入了抑制哥儿发育的药物,等他长到十七岁,顺利被封为太子后,又用药诱发了他的情潮,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他那个自负高傲的父皇颜面扫地,一举击溃了老皇帝的心理底线,毕竟连着封了两个太子两个都是哥儿,他们那个好面子的皇帝老爹怎么可能还受得了?!尤其是周璨是老皇帝放在心坎上宠过的,给予厚望的最优秀的儿子。
而周珧也在照顾周璨的过程中,借此之便,潜移默化在老皇帝面前刷足了存在感,不知不觉就取得了皇帝老爹的信任,那么在周璨被发现是哥儿之后,皇帝老爹伤心失望之余,积极地为老爹出谋划策安慰宽心的周珧自然而然就走进了老爹的内心,再选太子,皇帝难道还会考虑别人吗?
这是当年,李氏冷眼旁观看清的事实。而周珧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在那漫长的等待里,感受到了周璨的一片真心,他当然知道那很难得,所以就无限贪婪,在大事已成后,一边抓住不想放手,一边想要弥补那些当年因利用留在心里的愧疚,可惜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兄弟反目,两败俱伤!
可这些事,在李氏眼中,其本质不过是周氏先祖对哥儿的偏见所致,她能看出,皇帝周珧心中也很清楚这点,所以在他执政的这些年里,他会重用后宫里最出色的那个高家哥儿,不但采纳了他敬献的计策,还允许他进御书房,甚至说他有宰相之才!
这些举动又何尝不是皇帝做出来给那个人看得呢?他大概是想告诉那个人,朕在努力,改变世人对哥儿的看法,一旦哥儿可以参政,你便是做太子做帝王都是顺理成章的了,你看,你当初说要和我共享江山,我一直都记在心里!我也在为你努力着!
这件事上李氏的忧虑还要更远,她最担心的是,一旦让哥儿参政成为现实,那么周珧百年之后,大周会落在儿子手里,还是会被交到那个人手里呢?
所以,她当年用了一些手段,如今还要再用些手段才成!
她要让帝王借着解开心结这一说,将周斐琦未来的登基之路铺设成平坦大道,她要引导帝王,让他认同就算周斐琦将来是个哥儿,也不会因此失去成为太子,成为皇帝的可能!她要让皇帝做出这个决定,让他以为他这样做了,就是在向那个人证明他周珧与他们的父皇不同,他绝不会因为太子是哥儿就存在偏见!
这样一来,周斐琦的皇帝路就稳了,未来的一切也就都稳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