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96)(1 / 3)
而另一个作为昔日挚爱的男人,他的上位还是借由静娴的助力,他所拥有的所有权利还都是皇帝看在静娴的份儿上赐予他的,那么这个人正常来讲,他可以感激静娴,将她放在感激名单的第一位,排在皇帝之前都无可厚非,但他依然是没有资格决定一个出色的哥儿是否可以继承皇位的,但凡一个心理健全的人都不会当着皇帝面儿说出这样的话,尤其是在明知皇帝的皇位是从静娴手里夺来的前提下,说话就更应该小心。
可是宝国公在什么都明白的情况下,还是说了不要让一颗明珠因哥儿这种身份被蒙尘这样的话,这里面掺杂的东西就太多了
首先,这话里最直白的一点,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是宝国公想告诉所有人的他认为,哥儿也可为帝。
可是大周祖制有明文规定:哥儿不可为帝。
因此,这话一出,稍微想到第一层的人就不难发现,宝国公似乎是在与大周的祖制叫板。
这,可是历朝历代在朝为官的大忌。
因为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英明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公然叫板自己的祖宗。更多的皇帝在位时的心态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大周不亡在朕手里,一切都好说!
周珧若非对静娴心怀愧疚,本朝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针对哥儿的相应改革。
所以,宝国公这话一出,等于是自己躺平在了断头台上,他图什么呢?
不知当年情的人自然是无论如何也挖不出的。但李氏这个旁观者,皇帝周珧这个当事人却都明白,宝国公是准备豁出去、拼了命也要替静娴太子周璨,说一句没人敢说的公道话!
他也是有胆,李氏甚至觉得宝国公说这话时还带着五成赌运的意思,他在赌帝王能看出他对静娴依旧一片真心,他赌帝王看出这点后,不会杀他,因此杀了他,这世上就再也没有一个人能为周璨这位静娴公主做到如此地步的人了!他赌皇帝因愧疚也罢什么也好,他至少是真心希望静娴公主好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皇帝也该醒悟,该成长了吧?
不得不说,宝国公这一点确实赌在了点儿上。至少皇帝想到这一层后,暂时没有动他。当然,宝国公也很清楚,自己还是会死,因为皇帝的身边,还有个皇后李氏!
不过,宝国公同时也算到了,若是李氏说动了皇帝杀他,那么杀了他的皇帝只会对静娴更好。因为皇帝清楚他杀的这个宝国公是世上除了皇帝自己,唯一一个不为功名利禄不为荣华富贵就算拼了性命也全心全意爱着静娴的人了。
哪怕这个人这些年来吃着周家的俸却每天想着怎么造周家的反!但是皇帝杀了他,却不会获得半点儿手刃仇敌之快,只会在对静娴公主愧疚那侧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颇具分量的砝码。
宝国公能算到这一点,皇后李氏自然也能算到这一点,她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果断地射出了第二箭。这一箭的目标已不再是太子之位,而是直指帝位。
她要借着宝国公、静娴公主和皇帝周珧这三人的纠葛,用宝国公之死,一举击溃周珧的内心
如何做?
既然公子宝赌得是皇帝周珧内心的愧疚,那么她就赌周珧内心的残忍。
周珧这个人当年为图大位可以对全心全意信任依赖着他的幼弟用那样的手段,说明他这个人本质上对权位是有着极其强烈的野心的。而这二十几年来,他坐在高位,杀伐决断,从未有一次手软之时,就可以看出,他身为帝王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也很清楚如何平衡政局他是个无情的君主,那一颗心千锤百炼,唯一的一点柔软他留给了亲弟周璨,可惜当年行差踏错,被周璨狠狠地戳了个稀烂。
如今那伤疤是否长好了,不得而知。但有一点,皇后李氏非常肯定,周珧在位一天,他都不会允许有人窥觑他手里的权。这一点从当年他把周璨从太子变成公主,之后又把他安置在宫外的梨园就可以看出,即使是他捧在手心里疼的弟弟,他想要弥补和有所愧疚的弟弟,他的内心里也是在防备的。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允许公子宝背地里密谋造他的反夺他的权?他如今没有处置公子宝,无非就是拿不准这事是公子宝的意思,还是周璨的意思而已。
公子宝,皇帝可以处理。李氏觉得,皇帝周珧担心的是,这事情是否牵扯到了周璨,因此李氏猜到,周珧大概还没想好该如何面对周璨夺他的权这个可能的事实。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后李氏作为旁观者,在这件事里看得反而比皇帝清楚,她认为,周珧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周璨夺权,因为,如果周璨想要夺他的权,当年他下旨拆散静娴公主和公子宝时,周璨就不会坐以待毙了。而如今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没道理当年周璨不在乎的东西,多年后反而又想要了!
所以谋反这事只是公子宝一人所为!也只能是他一人所为!
因此,李氏那三天连续找皇帝相谈的就是这事。她旁敲侧击,掰开揉碎将这事一层层分析出来,慢慢引导着皇帝,让他认识到谋反之事与静娴公主绝无关系!她甚至反复暗示皇帝,静娴会愿意看到你采纳公子宝的意见的,因为那样会让她觉得你放下了对公子宝的偏见,你像公子宝一样认为哥儿是有资格称帝的。
而且,你采纳公子宝的意见好有很多好处,大臣们会觉得你宽容大肚,公子宝也会放松警惕,这样你搜集起他谋反的证据就会更容易些,而且,你要在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再将他通敌卖国的事情公之于众,这样就算你杀了他,百官们也不会想到你是因为他说了哥儿可为储君,毕竟你都立了储君,接纳了他的意见,不可能反过来再因为这件事杀他。那么,所有人,包括静娴都只会认为,是公子宝真的通敌卖国了
李氏潜移默化又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皇帝的思路,将皇帝的情绪一点点调动起来,让他做出了她想看到的决定
公子宝必须死!
只有他死了,皇后李氏才能借此进一步激化周璨和周珧之间的矛盾。如果问,这个世上有谁能兵不血刃就将皇帝杀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周璨。但是这一点,她也在连续几日与周珧的议事中,不断地弱化、弱化再弱化,就像是催眠或洗脑一样,将这个隐患从周珧的脑海中抹掉、遮掩、埋藏了起来。 ↑返回顶部↑
可是宝国公在什么都明白的情况下,还是说了不要让一颗明珠因哥儿这种身份被蒙尘这样的话,这里面掺杂的东西就太多了
首先,这话里最直白的一点,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是宝国公想告诉所有人的他认为,哥儿也可为帝。
可是大周祖制有明文规定:哥儿不可为帝。
因此,这话一出,稍微想到第一层的人就不难发现,宝国公似乎是在与大周的祖制叫板。
这,可是历朝历代在朝为官的大忌。
因为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英明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公然叫板自己的祖宗。更多的皇帝在位时的心态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大周不亡在朕手里,一切都好说!
周珧若非对静娴心怀愧疚,本朝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针对哥儿的相应改革。
所以,宝国公这话一出,等于是自己躺平在了断头台上,他图什么呢?
不知当年情的人自然是无论如何也挖不出的。但李氏这个旁观者,皇帝周珧这个当事人却都明白,宝国公是准备豁出去、拼了命也要替静娴太子周璨,说一句没人敢说的公道话!
他也是有胆,李氏甚至觉得宝国公说这话时还带着五成赌运的意思,他在赌帝王能看出他对静娴依旧一片真心,他赌帝王看出这点后,不会杀他,因此杀了他,这世上就再也没有一个人能为周璨这位静娴公主做到如此地步的人了!他赌皇帝因愧疚也罢什么也好,他至少是真心希望静娴公主好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皇帝也该醒悟,该成长了吧?
不得不说,宝国公这一点确实赌在了点儿上。至少皇帝想到这一层后,暂时没有动他。当然,宝国公也很清楚,自己还是会死,因为皇帝的身边,还有个皇后李氏!
不过,宝国公同时也算到了,若是李氏说动了皇帝杀他,那么杀了他的皇帝只会对静娴更好。因为皇帝清楚他杀的这个宝国公是世上除了皇帝自己,唯一一个不为功名利禄不为荣华富贵就算拼了性命也全心全意爱着静娴的人了。
哪怕这个人这些年来吃着周家的俸却每天想着怎么造周家的反!但是皇帝杀了他,却不会获得半点儿手刃仇敌之快,只会在对静娴公主愧疚那侧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颇具分量的砝码。
宝国公能算到这一点,皇后李氏自然也能算到这一点,她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果断地射出了第二箭。这一箭的目标已不再是太子之位,而是直指帝位。
她要借着宝国公、静娴公主和皇帝周珧这三人的纠葛,用宝国公之死,一举击溃周珧的内心
如何做?
既然公子宝赌得是皇帝周珧内心的愧疚,那么她就赌周珧内心的残忍。
周珧这个人当年为图大位可以对全心全意信任依赖着他的幼弟用那样的手段,说明他这个人本质上对权位是有着极其强烈的野心的。而这二十几年来,他坐在高位,杀伐决断,从未有一次手软之时,就可以看出,他身为帝王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也很清楚如何平衡政局他是个无情的君主,那一颗心千锤百炼,唯一的一点柔软他留给了亲弟周璨,可惜当年行差踏错,被周璨狠狠地戳了个稀烂。
如今那伤疤是否长好了,不得而知。但有一点,皇后李氏非常肯定,周珧在位一天,他都不会允许有人窥觑他手里的权。这一点从当年他把周璨从太子变成公主,之后又把他安置在宫外的梨园就可以看出,即使是他捧在手心里疼的弟弟,他想要弥补和有所愧疚的弟弟,他的内心里也是在防备的。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允许公子宝背地里密谋造他的反夺他的权?他如今没有处置公子宝,无非就是拿不准这事是公子宝的意思,还是周璨的意思而已。
公子宝,皇帝可以处理。李氏觉得,皇帝周珧担心的是,这事情是否牵扯到了周璨,因此李氏猜到,周珧大概还没想好该如何面对周璨夺他的权这个可能的事实。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后李氏作为旁观者,在这件事里看得反而比皇帝清楚,她认为,周珧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周璨夺权,因为,如果周璨想要夺他的权,当年他下旨拆散静娴公主和公子宝时,周璨就不会坐以待毙了。而如今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没道理当年周璨不在乎的东西,多年后反而又想要了!
所以谋反这事只是公子宝一人所为!也只能是他一人所为!
因此,李氏那三天连续找皇帝相谈的就是这事。她旁敲侧击,掰开揉碎将这事一层层分析出来,慢慢引导着皇帝,让他认识到谋反之事与静娴公主绝无关系!她甚至反复暗示皇帝,静娴会愿意看到你采纳公子宝的意见的,因为那样会让她觉得你放下了对公子宝的偏见,你像公子宝一样认为哥儿是有资格称帝的。
而且,你采纳公子宝的意见好有很多好处,大臣们会觉得你宽容大肚,公子宝也会放松警惕,这样你搜集起他谋反的证据就会更容易些,而且,你要在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再将他通敌卖国的事情公之于众,这样就算你杀了他,百官们也不会想到你是因为他说了哥儿可为储君,毕竟你都立了储君,接纳了他的意见,不可能反过来再因为这件事杀他。那么,所有人,包括静娴都只会认为,是公子宝真的通敌卖国了
李氏潜移默化又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皇帝的思路,将皇帝的情绪一点点调动起来,让他做出了她想看到的决定
公子宝必须死!
只有他死了,皇后李氏才能借此进一步激化周璨和周珧之间的矛盾。如果问,这个世上有谁能兵不血刃就将皇帝杀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周璨。但是这一点,她也在连续几日与周珧的议事中,不断地弱化、弱化再弱化,就像是催眠或洗脑一样,将这个隐患从周珧的脑海中抹掉、遮掩、埋藏了起来。 ↑返回顶部↑